经济日报|知识付费重在内容含金量

_原题是:知识付费重在内容含金量
近年来 , 知识付费悄然兴起 , 发展状况可谓喜忧参半 。 一方面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人们增加了对内容付费的认同 ,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付费再次“起飞”;另一方面 , 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仍然日子不好过 , 甚至遭遇了停摆的厄运 。
通常而言 , 需求影响供给 。 在知识付费刚刚兴起时 , 许多人因知识焦虑驱使而陷于“羊群效应” , 不分青红皂白一下子给自己购买不少课程 。 如今已经有所不同 , 人们对于知识付费更多地保持了一种理性 , 从最初的“看到什么就买什么” , 日渐转变为“想要什么才买什么” , 如果想要的内容平台上没有 , 他们宁可等待甚或直接打消付费念头 。
面对知识付费新的需求形势 , 有些平台如果墨守成规 , “供”非所“需” , 难以适销对路 , 自然容易走上穷途末路 。 相比之下 , 规模相对较大、经营较为成功的一些平台 , 如知乎、喜马拉雅等 , 则瞄准了知识付费渐趋流行的发展趋势 , 并顺势而为 , 不断拓展自身经营边界 , 从音视频课程、电子书、期刊杂志、论文库、网文 , 到“二次元”、游戏、萌系等娱乐内容 , 以更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更多的受众 , 为平台发展创造了良机 。
【经济日报|知识付费重在内容含金量】不过 , 应当指出 , 相关平台的成功经验 , 未必完全适合刚刚起步、规模不大的知识付费平台 。 规模不大的平台 , 与其与大平台比拼“大而全” , 不如瞄准“小而精” , 尽可能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 着力提升知识付费的含金量 。 对此 , 有机构近日发布的《2020年音频泛知识付费市场分析报告》认为 , 内容含金量是知识付费领域的关键因素 , 同时也需要聚焦细分用户群体 。
知识付费平台着力提升内容的含金量 , 并不意味着平台推出的内容越曲高和寡、高深莫测越好 。 恰恰相反 , 由于多数付费用户只是抱着轻松愉悦的态度期望学而有获 , 所以 , 相关平台能不能找准适宜的用户群体 , 能不能觅得契合用户兴趣的知识领域 , 能不能把用户关注的知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 , 考验着平台运营者的眼光与能力 。
事实上 , 知识付费平台运营者不断打造出深受用户喜爱的内容 , 也不完全基于运营者的天赋 ,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平台运营者善于把握市场 , 善于与用户交流互动 , 在此基础上 , 持之以恒深耕相应的知识领域 , 努力使平台内容的含金量成色更足、维护时间更久 。 这样才能增强平台自身的发展活力 , 在以更具性价比的文化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 , 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