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侠客岛: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早该这样了


侠客岛|侠客岛: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早该这样了
文章图片
图1/3
沉迷手机的熊娃们(图源:网络)
文/田获三狐
编辑/点苍居士
能让两个陌生成年人一见如故、聊起来没完的 , 八成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
尤其现在 ,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深度介入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 让教育问题愈发复杂难解 。 “触网”这个曾经的新鲜词 , 对很多孩子来说早就司空见惯 。 去年因为疫情 , 教学和作业更是“线上来、线上去” 。 结果 , 娃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不好说 , 染上网瘾的倒不少 。
拿岛叔的儿子来说 , 有了平板之后 , 就“沉迷”了 。 吃鸡游戏玩得那叫一个爽 , 抖音快手刷得那叫一个溜 。 为了控制他的网瘾 , 岛叔苦口婆心讲道理 , 费尽心思立规矩 , 严加控制 , 软硬兼施 , 但只要一有机会 , 娃还是头也不回地投入网络怀抱 。
从孩子2岁那年起 , 岛叔和娃他娘就天天捧着书在他身边看 , 给他买书 , 用书香熏陶他 , 后来孩子也确实喜欢上了阅读纸质书——直到遇上网络游戏 , 此前努力一朝坍塌 。
毕竟 , 游戏的即时吸引力可比梁山好汉故事大多了 , 抖音快手的热舞一下就PK掉了舒克贝塔 。 该怪游戏和短视频产品做得太好?当然不能 , 哪家饭店会故意把饭做得难吃?肯定要千方百计弄可口 , 巴不得您天天上门 。
回想自己上学那阵 , 岛叔也曾为街机游戏着迷 , 满脑子“奥利根” , 但那时沉迷游戏的门槛颇高 , 一个游戏币三毛五 , 一台任天堂400块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家里才挣多少钱啊?想沉迷 , 你也配?家长不揍扁你?
现在沉迷游戏、醉心网络的门槛大大降低 , 只需一部手机连上WiFi即可 。 况且学习和娱乐在网络空间实现了高度重叠 , “寓教于乐”不好说 , 乐是肯定乐了 。 成年人尚且难以完全分清界限 , 遑论自制力较差的孩子?

侠客岛|侠客岛: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早该这样了
文章图片
图2/3
沉迷游戏的门槛大大降低(图源:网络)
要防沉迷 , 首先得抬高使用的门槛 。
不久前 , 教育部印发通知 , 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
这是物理隔绝、釜底抽薪 , 尽量不让孩子碰“作案工具” 。 毕竟 , 用手机等电子终端学习 , 最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在一旁看着时 , 孩子用手机上课;家长要不看着 , 人家瞬间切换到其它页面 。 不像岛叔小时候偷看电视 , 赶在父母回家前关机 , 还得用风扇散热半天 。
管控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是国际通行做法 。 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已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 , 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 , 芬兰还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
不过 , 打造“无手机校园”之举只能防一时 。 学生不可能总在学校 , 还是得回家 。 于是 , 防沉迷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肩上 。
这届家长难就难在这儿了:既不想让孩子沉迷 , 又不可能不让其接触网络和智能手机 。 这个“若即若离”的度 , 不好拿捏 。
为给家长支招 , 教育部近日又发布了《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 , 具体提出了“五要”:一要善引导 , 重监督;二要重表率 , 立榜样;三要常陪伴 , 增亲情;四要导心理 , 促健康;五要多配合 , 常沟通 。
以岛叔的育儿经验 , 这“五要”切中肯綮 。 贯彻“五要”的过程 , 其实也是家长“自我渡劫”的过程 。 孩子的问题和毛病 , 根本上反映的是家长的问题和毛病 。 孩子沉迷手机与网络的背后 , 是家长的缺席、失位甚至错判、误解 。 孩子听到的第一句脏话 , 看到的第一个游戏场景 , 可能都来自家长 。 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 归根结底 , 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
因此 , 加强引导和监督 , 需要家长切实扛起自己的育儿责任 , 不逃避不放弃;做表率 , 需要家长先改变自己沉迷手机的状况;多陪伴 , 需要家长开发健康的互动方式 , 用“面对面”代替“键对键”;疏导心理 , 需要家长真正去关心孩子所思所想;配合学校 , 需要家长告别“甩手掌柜”式的思维 , 全方位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 , 对问题苗头早发现、早诊断 。
在家长以身作则的大前提下 , 学校做好家校沟通、坚持“管”“教”结合 , 互联网平台做好内容筛选、设置青少年防沉迷机制 , 方能让孩子们对防沉迷管理心服口服、无处“逃票” 。 这不 , 假期将至 , 岛叔看到好多游戏的开始界面已经设立了醒目的“青少年模式”“家长模式” 。
说到底 ,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是全社会的课题 , 也是这个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

侠客岛|侠客岛: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早该这样了
文章图片
图3/3
【侠客岛|侠客岛: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早该这样了】请家长们阅读并背诵全文(图源:教育部网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