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我国在境内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2月4日 , 中国国防部发布消息 , 我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 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 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 , 不针对任何国家 。
那么 , 被形象地比喻为“用子弹打子弹”的反导拦截技术到底有哪些特点?反导又分哪些拦截阶段?
01
上升段拦截——纸上谈兵
上升段是导弹从地面发射车、地下发射井或水下潜艇起飞 , 凭借发动机的推力向上飞行的过程 。
从理论上讲 , 导弹上升段拦截最容易实现 。 导弹在克服地球引力向上飞行的过程中 , 发动机喷射出的高温燃气很容易被红外探测装置发现 , 被击落后的残骸也是掉落在敌方领土上 。 根据这个原理 , 自上世纪以来 , 美国在太空中部署了几代导弹预警卫星 , 用红外相机对着苏联/俄罗斯等国家可能发射导弹的位置 , 进行实时监视 。 而且 , 导弹在上升段的飞行速度较低 , 容易被瞄准 。 如果预警卫星发现有导弹起飞 , 可以用激光或其他导弹将其击毁 。
尽管容易探测 , 但上升段拦截却是最困难的 , 主要是难以选择有效的拦截手段 。 这是因为导弹一般会从一个国家的本土起飞 , 拦截方很难接近发射地点 。 因此 , 美国曾经提出过天基激光、机载激光拦截的方案 。
天基激光是把激光器部署到地球轨道上 , 自上而下照射起飞的导弹 , 但激光器的轨道选择是个难题 。 激光束存在发散问题 , 轨道较高 , 激光照射到大气层内时就会威力不足;如果轨道较低 , 就需要部署大量的激光器 , 成本很高 。 如果导弹在雨、雾天气发射 , 激光器只能在导弹飞出云层后才能有效照射 , 甚至来不及照射 。
此外 , 天基激光需要保持几十台激光炮在轨运行 , 和平年代每年也要耗费巨额资金 , 即使是富裕的美国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无底洞” 。 因此 , 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 。

导弹|我国在境内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本文图片

波音747飞机发射激光拦截上升段的导弹
机载激光是将一门激光炮装在波音747飞机上 , 从数百公里外照射上升中的导弹 。 但这也存在着受雨雾影响的问题 , 而且几百公里的距离对波音747飞机来说并不安全 , 对方可以用战斗机在发射场周围巡逻 , 由于两者速度和机动的差距 , 波音747飞机一旦被发现 , 绝对逃不脱战斗机的追击 。 因此 , 这个方案不太现实 , 最终也被放弃 。
美国后来又推出了空空导弹反导方案 , 即用无人机携带改型AIM-120空空导弹 , 在对方导弹发射场周围巡飞 , 一旦发现导弹起飞就前去拦截 。 这个方案和机载激光一样存在射程不足、容易被对方拦截的问题 。 所以 , 上升段拦截至今还只是纸上谈兵 。
02
【导弹|我国在境内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中段拦截——合理的选择
中段是指导弹飞出稠密大气层 , 在空气稀薄的外大气层甚至更高的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 。
中段反导的好处是在敌方导弹尚未到达本土前 , 对其拦截并将其战斗部摧毁 , 避免了在末段拦截时 , 敌方携带有核弹头的来袭导弹造成本土上空核污染 , 或因拦截产生的碎片掉在本土上造成经济损失 。 因此 , 目前 , 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研究和试验中段反导技术 , 其作战效能突出 , 但技术门槛很高 , 来袭导弹会释放诱饵和变轨 , 所以最大的难题是目标跟踪和识别 。

导弹|我国在境内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本文图片

陆基中段反导示意图
来袭导弹进入中段飞行后 , 助推段的发动机已脱离 , 只剩下弹头在飞行 , 由于体积变小 , 因此需要高性能大型相控阵雷达才能发现和跟踪 。
雷达发现目标后 , 针对怎样拦截的方案目前有天基拦截和陆基拦截两种 。 上世纪80年代 , 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种天基拦截方案 , 在低轨道上部署大量称为“智能卵石”的拦截器 , 覆盖整个轨道高度 。
一旦雷达确定了目标 , 相应位置上的“智能卵石”就被激活 , 启动发动机前往拦截 。 不过 , 这种方案需要部署的拦截器数量巨大 , 可能需要上千个 , 这其中的建造、发射和维护成本 , 很难有国家承担得起 。 因此 , “智能卵石”只停留在纸面上 。
陆基中段拦截比较现实 。 但是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面对高速飞行的导弹 , 拦截弹也需要相应的高速度 。 其中 , 最重要的指标是发动机关机速度 , 关机速度越快 , 拦截弹覆盖范围越广、动能越大 。
另外 , 在导弹和拦截弹相对飞来时 , 拦截窗口一闪而逝 , 为此 , 科研人员在拦截弹的战斗部上安装有多个小型姿态调整发动机 , 用于短距离机动 , 以便将目标纳入杀伤范围 。
总的来说 , 中段反导对整个反导作战技术要求很高 , 如果没有过硬的军事技术 , 很难有效对敌方发射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拦截 。
 
03
末段拦截——最后的防线
末段是指来袭弹头在重力作用下再次进入稠密大气层 , 并再次回到地面的飞行过程 。 末段拦截是对来袭导弹突破中段拦截后实施的再次拦截 , 以增加拦截概率 。
来袭导弹在末段飞行时只剩下弹头 , 由于高度不断降低 , 势能不断转化成动能 , 弹头速度越来越快 , 直至空气阻力和重力平衡 。 而拦截弹从地面起飞 , 几乎迎着弹头飞行 , 相对速度很快 。 因此 , 仅就拦截过程本身 , 末段拦截的难度仍然很大 。
由于末段飞行的弹头会与空气摩擦生热 , 末段拦截弹往往也采取红外制导方式 , 因此 , 发现来袭弹头不是很困难 , 但如何准确撞上去才是重点 。 目前 , 用于末端拦截的反导系统主要有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爱国者-3防空反导系统、以色列的箭-2反导系统和俄罗斯S-300V系列防空反导系统等 。

导弹|我国在境内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本文图片

俄罗斯S-300V系列防空反导系统
末段拦截弹可以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或通过直接碰撞杀伤来袭的弹头 , 例如 , 爱国者-3反导系统的拦截弹采用的是直接碰撞动能杀伤战斗部 , 要求制导精度高;俄罗斯的S-300V等拦截弹采用的是破片定向杀伤战斗部 。
来源:中国航天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