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网购那些坑: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
84.7%受访者确认商品虚假评价极大影响平台公信力
87.0%受访者称网购时曾被忽悠
当下 , 先看他人使用体验 , 再下单购买的网购方式 , 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 但如今却出现了专门的组织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 , 不少消费者表示被商品假评价带到了“坑”里 。
今年3·15前夕 ,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 对203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 87.1%的受访者表示 , 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 。 但59.5%的受访者感到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 , 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 。 84.7%的受访者确认 , 商品虚假评价多 , 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 。
调查中 , 00后占20.2% , 90后占47.2% , 80后占27.9% , 70后占4.3% 。
【中国青年报|网购那些坑: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87.0%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
北京某高校传播学研一学生周晓亭表示 , 她每次看商品评价 , 都会看很久 , 一直翻到最后一页 。 还会看下面“大家都在问什么”的部分 , 货比三家之后再买 。
南昌市某高校医学院博士生郭青青(化名)也会关注商品评价 , “但很多时候其实已经想好买什么样的产品 , 评论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 , 差评稍微多一些也没什么 , 大部分时候还是会坚持最初的选择” 。
调查中 , 87.1%的受访者表示 , 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 。 其中36.4%的受访者基本都会 , 50.7%的受访者大部分会 。
周晓亭感觉 , 商品评价会非常影响购物决定 , “很多时候浏览商品并没有下定决心要买 , 这个时候别人的意见就会增强或减弱购买意愿” 。
郭青青有一次下单了一款手机壳 , 感觉还不错 。 很快卖家就给她打电话 , 说帮忙好评就可以返还这次购物的钱 , 她也同意了 。 但恰巧那天比较忙 , 晚上开会的时候 , 卖家就不停地打电话催促 , 然后让加微信 。 加了微信以后 , 发过来一个好评的模板 , 是一篇很长的个人使用经历 , 还有一个红衣美女拿着使用的视频 。 这种“拉好评”的手法让她感到瞠目结舌 , “为了好评真的无所不用其极” 。
在郑州某高校大学讲师范波(化名)看来 , 很多好评不太真实 , 中评、差评的真实性还比较高 。 但打了中评、差评 , 很多商家都会联系买家 , 给予一些优惠或其他补偿措施 , 要求买家删掉 。
调查中 , 59.5%的受访者都感到 , 线上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 。 7.2%的受访者认为大部分是虚假的 。 也有28.4%的受访者感觉大部分是真实的 , 4.9%的受访者觉得基本真实 。
还有一次 , 郭青青在抖音上 , 被多次推送一个面膜链接 , 她就去平台查了评价 , 好评率非常高 , 就购入了 。 到货一看感觉有些劣质 , 再点进原先的购物链接 , 发现商品已经下架了 , “被坑到的感觉挺不爽的” 。
调查中 , 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 , 其中12.2%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多次 。 仅12.4%的受访者没有过 。
66.2%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征信体系 , 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
要避开在线商品虚假评价 , 72.1%的受访者建议购买时货比三家 , 不盲目相信商品评价 。 61.0%的受访者希望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 , 对商品存在的虚假评价监督举报 。 42.3%的受访者期待有实际措施鼓励消费者做出真实、具有参考性的评价 。
周晓亭觉得 , 最重要的是买家自己要有辨别真假的意识 , 这些评价可以作为购买的参考 , 但不能过分依赖 。 希望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价制度 。
范波认为 , 首先 , 消费者要有规范、监督这种虚假评价的意识 , 不能被商家一点小恩小惠收买 , 让一些无良商家有机可乘 。 其次 , 在购买的时候也要有分辨的能力 , 提高警惕性 。 网上购物没有办法直接看到、感受到商品 , 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 , 需要选择比较靠谱的店铺 , 不一味图便宜 。
郭青青表示 , 购物的时候要多参考、多看、多问 , 不能只听一方的评价或建议 。 同时自己也要尽可能地做一些有参考性的评价 , 将心比心 , 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评价 , 那呈现的商品真实评价就更多 , 消费者被蒙骗的概率也就更小 。 另外 , 要对那种虚假评价采取措施 , 不能让一些打“擦边球”的人有机可乘 。
调查中 , 66.2%的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的征信体系 , 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 。 49.5%的受访者建议改善商品的评价机制 , 增加虚假评价成本 。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表示 , 电商信用评价机制 , 要能够发挥作用 , 就必须确保充分有效地传达用户评价 。 任何对用户评价内容的不当干预 , 无论是在展示方式上做手脚 , 还是以内涵模糊不清的所谓“感觉不佳”取代内涵清晰的中差评 , 都不是合格的信用评价制度 。
“当前一些电商平台和商家 , 想出各种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地追求好评率 , 弱化中差评 , 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 长此以往 , 电商的‘口碑评价’就会对消费者失去参考性和影响力 , 从而导致电商平台失去公信力 。 ”范波说 , 信用是维系网络购物的纽带 , 只有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电商信用评价机制 ,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 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 才能真正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 , 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调查中 , 84.7%的受访者确认 , 电商平台商品虚假评价多 , 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品芝 黄冲 实习生 王紫薇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