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求职者不知道的事:简历被“倒卖”平台利益遭盘剥 监管正从严

作者 钱玉娟
虽然招聘行业内信息泄漏问题时有发生 , 可看到2021年央视“3.15”晚会对招聘平台上的用户简历被倒卖问题曝光后 , 周云感到很吃惊 , “咋能一份简历卖60元?”
身为猎头的周云直言 , “倒卖简历信息属于黑产”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像她这样的猎头虽然会使用招聘平台 , 却不会买简历 , “一般会搞联系方式 , 给简历本人打过去 , 一定要经过求职者或候选人同意才能拿到对方简历” 。
如今周云的电脑里“存着好几个GB的简历” , 但未经候选人同意推荐 , 即便拿到了简历 , 对她而言“意义不大” 。 不过 , 个人求职者的简历里边信息详细 , 难免会有一些不法机构动起歪脑筋 , 会想方设法将求职简历信息倒卖到黑市 , “诈骗公司会有需用” 。
周云告诉采访人员 , “大部分候选人应该不知道 , 自己的简历要花钱才能看 。 ”像一些求职者将简历放在猎聘等平台上 , 猎头或企业的HR需要付钱才能下载简历 。
当采访人员问及周云像boss直聘和猎聘网等平台的区别时 , 她指出后者平台上“谁付钱就可以‘买’简历 , 未经求职者同意也不要紧 。 ”对于猎聘这样的平台规则 , 周云认为出现信息泄露后需被追究责任 。
屡禁不止
其实 , 招聘网站上的用户个人简历信息被泄露、倒卖 , 并非近两年才出现的事 。
早在2018年6月中旬 , 前程无忧就曾因195万用户求职简历信息被泄露而陷于负面 。 彼时 , 这家上市企业的股价从当时的历史高点114.6美元/股一路下跌 , 直至腰斩 。
甚至还有不少案例是由智联招聘内部员工主导 , 通过利用管理漏洞 , 私自倒卖个人信息 。 对于智联招聘等平台而言 , 当用户将其个人简历信息提高后 , “平台应当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 以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 ”在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看来 , 一旦用户的简历信息出现泄漏 , 甚至被“倒卖”至不法分子手中 , 便是智联招聘等在内的招聘平台没有尽到相关的安全保障义务 , 需要对用户信息被泄露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出现某些后台人员把用户简历“倒卖”出去 , “这种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 , 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 , 招聘平台若靠倒卖简历牟利 , 给用户造成了损失 , “不管民事上还是刑事上 , 平台本身都有责任 。 ”
实际上 , 负面问题屡有发生 , 与当前互联网招聘行业的兴盛不无关系 。 依据极光大数据显示 , 去年受疫情影响 , 互联网招聘行业的月活不降反增 , 甚至在5月时突破了历史新高 , 彼时的行业渗透率为9.9% , 达到近年来最高值 。
可见 , 越来越多的个人求职者 , 希望借助互联网招聘平台为自己谋的中意的岗位和机遇 , 但从目前央视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 , 求职者们对简历被倒卖多不知情 , 这也进一步反映出招聘平台上存在的隐形漏洞之重 。
【经济观察报|求职者不知道的事:简历被“倒卖”平台利益遭盘剥 监管正从严】平台整改
采访人员看到 , 在被央视“3.15”晚会点名后 , 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相继于3月16日凌晨发出声明公告称 , 紧急成立了专项小组、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等 , 就相关问题进行彻查 。 同时 , 上述三个招聘平台也均表示已达成共识 , 联合抵制一切侵犯求职者权益的不法行为 。
不过 , “仅仅靠一家网站的技术手段去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是远远不够的 。 ”智联招聘在公告中指出 , 将联动外部机构 , 采取封号、报警等手段 , 打击站外用户信息倒卖行为 。
董毅智建议平台修改相关规则 , 而非任意企业账户都可随意下载相关简历 。 采访人员看到 , 前程无忧51job在其官方微博中表示 , 将进一步升级各项信息安全及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 严格企业黑名单制度 , 升级相关监测与干预机制 。
尽管智联招聘自今年1月起实行虚拟中间号码来保护站内求职者的信息 , 如今面对暴露出来的平台漏洞问题 , 智联招聘表示将以CEO挂帅进行整改 , 后续升级包括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审核机制、利用机器学习能力识别潜在风险、后台自动报警功能等技术手段 , 实行全天候不间断进行账号登录的环境安全性校验等 , 最大程度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
同样是猎头出身的陆海天 , 是北京梦疆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 再观看了“3.15”晚会后 , 他也觉得简历信息泄漏这件事在行业内是普遍现象 , 但他认为不能完全归咎于招聘网站失则 。
抛开一些贪图牟利的内部人员的恶意操作 , “绝大多数招聘网站都不希望出现这种信息泄漏和被倒卖的情况 。 ”陆海天指出 , 招聘平台最有价值的部分便是求职者的简历 , 不法分子将简历下载到一个硬盘中 , “到处倒卖 , 除了危害求职者 , 显然对招聘平台也是不利的 。 ”他认为 , 不符合商业模式的漏洞和问题 , 都是招聘平台们会积极杜绝的 。
据悉 , 猎聘为了更好地保护求职者的隐私安全 , 在更新中增强了隐私保护功能 , 猎头只能通过平台提供的“虚拟号码”联系求职者 , 且只有指定的猎头本人才能呼叫;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简历 , 用户的联系方式无效;另外在“消息”和“我的”页面 , 将明确提示“谁看过我”的相关提示 。
利益遭盘剥
采访中 , 周云指出了像猎聘这样的招聘平台的一个“赚钱”方式 , “(猎聘)平台上的简历被看得多或被联系多了 , 即使一开始不是金领简历 , 也会因为下载量而变成金领 。 ”据其透露 , 猎聘等平台需要充钱 , 下载一个简历60币 , “这个简历被下载100次 , 就是6000币 , 可候选人一分也没有 。 ”
对于这一问题 , 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也与猎聘方面加以求证 , 不过截至采访人员发稿前 , 并未获得相关回应 。 “靠卖套餐赚钱 。 ”陆海天如此道出了招聘平台的盈利模式 , 更为直白地说 , 招聘平台就是靠卖简历为生 。 当然以猎聘网为例 , “它还包括面试快这样的通知面试类服务 。 ”
在陆海天看来 , 卖广告和简历下载权限是多数网络招聘服务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 , “所以它们不可能喜欢别人倒卖简历 。 ”正如央视“3.15”晚会报道中显示 , 不法分子经由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这些平台 , 获得了简历信息 , 从而为自己牟利 , 在危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 , 更直接在平台获益的基础上进行了利益盘剥 。 “这是和自己(平台)竞争 。 ”陆海天说 , 平台用户简历信息泄漏、被倒卖的情况出现 , 其实是平台的损失 , “它(平台)也是受害者 。 ”对于出现如此问题 , 平台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同时 , 更会弥补自己的漏洞 , 从而保障自身利益 。
确实 , 当简历遭非法下载和售卖 , 猎聘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招聘行业的毒瘤” , 其官方也表示 , “这侵害了包括求职者、平台在内的所有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 ”可见 , 平台方也认定自己是受害的一方 。
据悉 , 猎聘早前有发现部分简历遭非法获取 , 曾分别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向多地公安机关报案 , 同时以侵权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 但由于这类犯罪的取证相对困难 , 加之国内招聘行业尚未有因平台简历信息被非法获取后直接以招聘平台为受害方定案的明确判例 , 致使相关案件的推进历经研究和时间考验 。
黑产待严办
“个人求职者信息的保护能力较弱 。 ”董毅智表示 , 简历往往要求填的内容比较详细 , 涉及到很多个人的信息 , 他建议求职者首要学会保护好个人的隐私 。
从央视的调查中可知 , 用户简历信息被倒卖、泄漏引发的黑灰产业链中 , 除了一些卖家通过倒手赚取差价外 , 有不少不法分子会将简历信息倒卖到“黑市” , 被一些买家买入后进行推销或直接实行诈骗 。
针对这一黑产 , 除了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等平台加以整改 , 提升管控能力外 , 在监管层面 , 到底谁来监管?在抛出这一问题后 , 董毅智认为 , 需要首先做好行政、民事和刑事等责任的明确和衔接 , 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通相关的监管 。
其实 , 监管层早就对于这一行业内隐忧加以重视 , 今年3月1日起 , 人社部出台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 这也是我国网络招聘服务领域的第一部部门规章 。
上述规章明确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 不得泄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 违者将被处罚 。 “用户信息泄露问题是行业的‘通病’ 。 ”在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蒙慧欣看来 , 网络求职是大部分求职群体寻求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 除了求职被骗、简历被卖、信息泄露等被曝光现象 , 虚假信息、预付押金等各种侵权事件也多有发生 。
可以明确的是 , 上述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消费者 。 那么 , 在规章明确保障个体用户信息安全是招聘平台企业义务的基础上 , 蒙慧欣分析认为 , 平台的责任也有区分 。
若因内部原因 , 平台没有尽到安全管理责任 , 理应承担相应责任 , 但如果是因外部攻击造成 , 平台应尽可能采取相关技术手段加强用户信息安全保护 , 减少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损失 , 更应尽到提醒消费注意交易安全等问题 。 可见 , 不只是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被点名企业亟待整改 , 所有提供网络招聘服务的平台型企业 , 都应对用户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加以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