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最具争议的科学“大牛”:一年狂发180篇论文,但却根本不存在


新浪科技综合|最具争议的科学“大牛”:一年狂发180篇论文,但却根本不存在
文章图片
图1/1
【新浪科技综合|最具争议的科学“大牛”:一年狂发180篇论文,但却根本不存在】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研圈”(ID: steamforkids)
为了表达对论文数、被引数等量化评价指标的不满 , 一群法国科学家创造了一个虚拟作者 , 将 ta 的名字加入各学科的论文中 , 希望借此刷爆评价指标 。 该虚拟大牛“出道”一年 , 已经署名发表了 180 篇论文 。
编译 | 戚译引
在过去一年中 , 法国 Cogitamus 实验室主管 Camille No?s 已经累计发表 180 篇论文 , 涉及天体物理、分子化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等领域 。 但是 , 随着真实身份的暴露 , ta 参与署名的一篇论文被其他作者主动撤稿 , 另一篇被除名 , 还有其他许多文章也可能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
真实身份就是 , Camille No?s 并不存在 。
Camille No?s 是一群法国科学家创建的虚构人物 。 任何人都可以把这个名字加入自己论文的作者名单里 , 以表达对量化评价指标的不满和抗议 , 强调科学中的团队协作 , 反对论文署名所体现的个人主义 。 但也有学者和期刊编辑认为 , 这种署名方式对实现以上目的没有帮助 , 甚至有损科研诚信 。
Camille No?s 的“诞生”
Camille No?s 和 Cogitamus 实验室均由 RogueESR 凭空创造 , 这是一个由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简称 ESR)领域的从业者组成的非官方组织 。
据《科学》(Science)新闻栏目报道 , RogueESR 对法国去年推出的一项研究改革法案表示反对 , 认为新法案过于关注量化评价指标 , 例如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数 , 并且过度强调个人成就 , 破坏了科研氛围 。
传统上 , 和其他国家相比 , 在法国的科学家能更早获得终身职位 , 也更容易得到稳定的资助 。 而新法案引进了准聘-长聘(tenure-track)制度 , 年轻学者将得到约 2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155 万元)的经费 , 用 6 年时间争取获得终身教职 。 RogueESR 等团体认为 , 这一举措让年轻学者的工作变得更加不稳定 , 甚至危及法国科学界的优良传统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2020 年 3 月 20 日 , Camille No?s “诞生”了 。 如果人人都在论文作者名单加入这同一个虚构人物 , “成百上千的文章将让它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响亮的名字 , 最终破坏某些文献计量统计指标 , 证明对个体进行量化评估的荒谬” , RogueESR 在新闻通讯中写道 。
Camille No?s 的名字取了男女通用的“Camille” , 姓氏取自法语的“我们”(nous)和希腊哲学中的“理性”(νο??) 。 实验室名字“cogitamus”则取自拉丁语“cogito”的第一人称复数 , 意为思想、思考 。 根据 Cogitamus 实验室网站介绍 , 将 Camille No?s 加入署名 , 是为了体现科学创造和传播过程中集体协作、公开透明的性质 , 以及对学术团体规范的遵守;Camille No?s 意在成为科研诚信的标志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学家 Jean-Philippe Lansberg 支持将 Camille No?s 列入署名 , 他用这种方式在《物理快报 B》(Physics Letters B)发表的论文已经成为 Camille No?s 目前被引用最多的一篇文章 。 Lansberg 认为 , 这种署名方式说明了论文署名标准和相应的评价体系是多么无趣、荒谬 , 因为高能物理学论文的作者名单实在太长了 , 让每个人都对研究负起责任其实并不可行 。
不规范署名引发调查
然而 , Camille No?s 的存在可能正威胁着科研诚信 。
作为一个没有固定地点、没有正式领导者的组织 , Cogitamus 实验室对该署名的使用没有任何要求或约束机制 , “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自由意志” 。 组织鼓励使用该署名的作者在投稿信(cover letter)或脚注说明这一举动的含义 , 但没有对期刊编辑提供相应的建议 。
使用虚拟人物署名和许多期刊的政策相悖 。 法国的许多期刊编辑已经接受了这一理念 , 但对于法国之外的期刊 , 编辑很可能不了解 Camille No?s , 于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表了论文 。 发现真相之后 , 期刊可能会选择发布更正声明并去除署名 , 甚至可能将其撤稿 。
Camille No?s “发表”的 180 篇论文正在减少 。 《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名发言人表示 , 该期刊上一篇论文“已经引起了关注” , 期刊正在进行调查 。 而《物理评论 B》(Physical Review B)发表了一则更正声明 , 称这种署名方式与期刊政策相悖 , 已经将其剔出论文的作者名单 。 而数学期刊《爱丁堡皇家学会论文集 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Section A)编委会也判定 Camille No?s 不应被列入署名 , 随后研究作者撤回了一篇论文 。
《太阳物理学》(Solar Physics)的一名编辑则引用期刊署名标准 , 拒绝发表有 Camille No?s 署名的论文 , 因为期刊要求每位作者都对研究作出了潜在贡献 , 并对内容负责 。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 Lisa Rasmussen 指出 , 论文署名实际上代表了作者承担的责任 。 如果有粗制滥造的论文恶意使用 Camille No?s 的署名、破坏它的名声怎么办?而且 , 如果有学生或者刚入行的研究者受这位“合作者”牵连 , 留下论文更正甚至撤稿记录 , “这将伴随他们接下来的整个职业生涯” 。
Rasmussen 肯定了这项行动的初衷:追求开放、合作的科研 , 反对僵化的评价标准 , 但她说:“在我看来 , 你不需要利用这个虚拟作者来实现这些目标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