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睡眠的秘密世界:万物皆眠,大脑夜行

梨花雪后酴醾雪 , 人在重帘浅梦中 。
MARY BETH GRIGGS
【新浪科技综合|睡眠的秘密世界:万物皆眠,大脑夜行】封面:由coco为神经现实设计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
睡眠往往让人给人安适、恢复精力的感觉 , 但对于临床神经学家盖伊?莱施岑纳(Guy Leschziner)的病人而言 , 睡眠全然不是平静惬意之事 。 一位病人意识到自己曾经在沉睡时发动摩托车要去兜风 , 直到房东叫住她问她要去哪儿 。 另一位则会在睡着时走来走去 , 并做出梦里的动作——他的妻子吓坏了 。 另一些病人则仍承受着睡眠不足、失眠以及夜惊之苦 。
莱施岑纳博士在他的新书《夜行大脑:噩梦、神经科学与睡眠的秘密世界》里介绍并说明了这些案例如何启发睡眠研究这一正在快速成长的领域 。 他说道:“这些案例在两方面都很有趣 。 首先 , 仅仅是病人个人体验所构成的故事就极富戏剧性;其次 , 通过这些极端的案例 , 我们可以窥见正常人的情况 , 就是说通过观察这些病人并找出他们大脑异常的原因 , 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大脑如何调节睡眠的理解 。 ”
是什么促成了一夜好眠?做梦时大脑里面发生了什么?睡眠障碍又会揭露哪些健康问题呢?就这些疑问 , The Verge网站对莱施岑纳博士进行了采访 。
采访稿为表述清晰做了轻微压缩与删减 。
临床神经学家盖伊?莱施岑纳(GuyLe schziner)图片来源:guyleschziner.com
关于您接诊的病人和他们异常的睡眠 , 你写了很多 , 但我想从相反的角度来开始这次采访:什么是正常、优质的睡眠呢?
睡眠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经验 , 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 从客观层面看 , 一夜充足而踏实的睡眠(一整段或分成两段)可以说是“优质的睡眠” 。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 7到8小时的睡眠是最理想的 。 但每个人对于睡眠的主观体验各有不同 。 有些人一晚上醒来多次 , 白天依然可以精神抖擞 。 反观另一些人 , 一晚怎么看都是充足且踏实的睡眠 , 却让他们白天觉得异常疲惫困乏 。 所以对于睡眠的主观体验并不等同于睡眠向我们呈现出来的客观模样 。
如果你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上床、起床 , 白天能够精神饱满 , 入睡时间也基本上固定 , 那么你大概就拥有足够的睡眠了 。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在日本一个崭新的实验室里 , 一支国际化的科研团队正在探究睡眠之谜 。
从一个睡眠研究者的角度 , 您怎么看待现在睡眠监测设备大行其道?
我不认为监测睡眠有什么本质上的错误 , 但你最好问问自己:“我干吗要‘监测’我的睡眠呢?”如果你监测睡眠是因为觉得自己睡眠不足 , 那其实用不着监测设备来告诉你这点 。
但我认为其中的隐患是:如果人们因为失眠 , 或者尽管睡了很久依然感觉严重睡眠不足而监测睡眠 , 并且因为并不一定准确的监测数据感到焦虑时 , 这会强化他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 , 因此增强了睡眠焦虑 , 恶化失眠等问题 。

你有些病人 , 比如约翰 , 自称经历过异常鲜活的梦境 , 而且在睡梦中也会开始舞动躯体 。 他们这些身体动作与梦中体验到的事有什么关联吗?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做梦时 , 我们的躯体是完全“瘫痪”的 。 只有让眼睛活动的肌肉还保留一些运动能力——这也是“快速眼动睡眠”(REM)术语的由来 。 除此之外还有维持呼吸的肌肉 , 显然 , 从演化论的角度来说(在睡眠中)停止呼吸并不是个好主意 。
因此大脑中存在这样的机制:当快速动眼睡眠开始时让躯体“瘫痪” 。 但约翰的这一机制出了岔子 , 所以当他开始做梦时 , 可以说 , 没有“瘫痪”的身体就将他梦里的动作给实施出来了 。
意料之中的是 , 梦在你这本关于睡眠的书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 为什么我们做梦?我们现在又对此了解多少呢?
我们知道和做梦关系最大的睡眠阶段(REM睡眠)会随着人生进程变化 。 甚至在我们出生前 , 每24小时的周期里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REM睡眠中 。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在妈妈的子宫里 , 我们在做什么梦呢?梦的体验又有什么作用呢?一种可能的解释为:做梦 , 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快速动眼睡眠 ,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
在发育的早期 , 还是胚胎或新生儿的时候 , 梦的作用可能是促进与意识相关的特定神经通路的发育 。 之后的日子里 , 做梦不仅对促进学习至关重要 , 还可能在调节情感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
现在 , 如果将大脑看成某种超级计算机 , 那么它所做的便是接收海量的信息 , 并根据其自身对世界的经验将这些信息加以解读 。 本质上来说我们的大脑编写了一个预测模型 , 我们可以将正在经历的事导入这一模型并从中得出预测结果 。 但我们清醒的每时每刻都在获取新的信息 , 全都作用于我们周遭世界的图景 。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模型必须不断做出微调 。
也许我们从未活在当下 , 而是永远期待即将抵达的未来
一个充满争议的理论认为 , 感知、运动控制、记忆等大脑功能 , 都是大脑通过模拟预期未来 , 并与当下的实际体验进行比较 , 才得以实现的 。
这或许就是梦了 , 它是我们对于世界理解的精炼 。 我认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既会梦到遥远的往事 , 又会梦到当天的经历 。 它是在我们建立的世界模型中 , 对我们所有经历的熔冶与重新解读 。
您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是 , 一些睡眠障碍可能提示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 您能就此展开谈谈吗?
我们如今开始认识到睡眠对于我们体内几乎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都很重要 。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着眼于调查睡眠中断、睡眠剥夺或其他身体状况 , 如睡眠呼吸暂停等是否会导致失智(dementia)等症状 。 我们已经了解到睡眠质量差以及睡眠呼吸暂停都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联 , 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可能真的是失智的危险因素 。 尽管我们对此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 , 但这是个激动人心的领域 。 因为假如我们可以证明睡眠呼吸暂停确实会大大提高患失智症的风险 , 那么这个风险因子就变成了可以被调控的了 。
睡眠对于失智如此关键的原因或许与大脑中的一系列管道有关 , 它们叫做脑部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 , 大脑通过这一管道系统来清除毒素和自身的代谢物 。 在深度睡眠时 , 这些管道会扩张大约60% 。 也就是说在你睡着时 , 大脑可以更有效地冲走这些有害物质 。
你的大脑会自动擦除记忆 , 毕竟垃圾太多不值得
如今的许多研究者认为遗忘是必要的 , 因为大脑记忆机制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保存信息 , 而是为了做出更好的选择 。
您说到扩张60% , 实在是个很大的数字 , 但我们讨论的这些管道具体有多大呢?
它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 , 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 最近十年才真正发现它们 。
听起来还有许多研究有待完成啊!
睡眠医学最有意思之处在于 , 我们平均每晚都会花上8个小时睡觉 , 把三分之一的人生都睡过去了 。 然而 , 我们此前一直都对睡眠知之甚少 , 直到近年才有所深入 。 这几十年间我们有了巨大的进步 。 但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 。
翻译:邹钦睿
审校:周一晴
编辑:德馨
https://www.theverge.com/2019/7/23/20707081/insomnia-dreams-neuroscience-slumber-sleep-nocturnal-brai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