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70%的完美日记们,难逃替流量平台打工命运?


|毛利70%的完美日记们,难逃替流量平台打工命运?
文章图片
图1/2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流量平台和KOC:完美日记们难填的吸金无底洞 。
文/李晓蕾
来源/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几乎每一天 , 市场上都在冒出新的品牌 。
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 , 都在强调平台对新品牌的孵化及助力 。 商业环境似乎为新品牌铺好了路 , 正在崛起的新一代消费群体 , 行业中更成熟的供应链、物流和营销生态 , 健全的平台营销、售卖路径 。
但在这种繁荣之下 , 对新品牌来说 , 在“被用户知晓、触达用户”这一环 , 背后日渐高昂的营销费用也成为一大痛点 。 “明天的流量一定比今天贵” , “营销费用占比有60% , 并不算多” , “想要高速增长 , 营销成本至少要占50% 。 ”
就连被无数新品牌视为模仿学习对象的完美日记 , 2020年营销和销售费用占比超过7成 。 这其中虽并非全部为线上营销的支出 , 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 , 即便是做为大头部新品牌的完美日记 , 在营销上足够巧妙使用了KOC生态与私域流量池 , 也难以避开高昂的流量成本 。
“营销占比60%不算多”
一位消费品行业投资人近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专门做面包类产品的新品牌 , 去年年营收达数亿元 , 但盘算下来 , 利润不到一千万 。 这其中 , 毛利消耗在了仓储、物流 , 更多的消耗则为投放费用 。
“一年下来全给营销机构打工了” , 上述投资人评论称 。
完美日记的最新财报也让新品牌的这一大痛点彻底暴露出来 。 财报显示 , 2020年全年 ,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营业收入为52.3亿元 , 但基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亏损却高达26.9亿元 。 收入上涨超过7成也未能覆盖住高额亏损 , 与营销投入的剧增脱不开关系 。
2020年第四季度 , 逸仙电商的销售及营销费用达13.8亿元 , 占总营收70.4% 。 这让外界开始质疑完美日记“本质上只是一家营销公司” 。 事实上 , 从2018年至今 , 逸仙电商的营销费用占比就在逐渐增加 。 数据显示 , 逸仙电商2018年营销占比为48.7% , 2019年为41.3% , 2020年第三季度提升至62.2% , 2020年全年则高达70.3% 。

|毛利70%的完美日记们,难逃替流量平台打工命运?
文章图片
图2/2
完美日记财报
看起来 , 这是完美日记一家公司的“流量之困” 。 但实际上 , 绝大多数的新品牌 , 都难逃付给营销费用对收入的侵蚀 。
“60%不算多 , 尤其美妆品类更讲求品牌效应 。 对新品牌来讲 , 与过去有品牌口碑积累的大牌竞争 , 都需要资本来抓用户 。 ”赵刚做了十多年电商相关工作 , 现在是专门的品牌代运营商 , 仅深度运营层面的新品牌就有十多家 。 他向Tech星球谈到这几年的经验是 , 还处在最早期 , 在推广市场阶段的品牌 , 要花的钱可能远高于此 。
在消费品行业中 , 赵刚看到了大量不乏在初期 , 将全部电商收益甚至倒贴钱做站外投放的新品牌 。 大量因为营销投放粗放 , 产品力、供应链也不够健全的新品牌 , 甚至未能露出这一热门赛道的水面 。
“直白地说 , 投小红书、微博 , 大部分的钱属于KOL , 平台没挣到什么钱 。 但抖音和淘宝 , 品牌为平台付出的钱是非常多的 。 ”一位做国货美妆新品牌受挫的创始人Rhett说 , 对比他所做的其它品类的新品牌项目 , 美妆这一门类的竞争者最多 , 想让别人看到更难 , 成本也更高 。
多位受访对象均告诉Tech星球 , 无论哪个平台 , 流量成本都是逐年增高的 , 甚至“明天的成本一定高于今天” 。 流量池子大小是固定的 , 进场的新品牌越来越多 , 就自然推高了整个费用 。 “相较2020年初 , 2021年光是流量成本就增加了一到两倍 , 一些特殊时间点能达到两三倍 。 ”
一家年销售额不到3亿的品牌负责人告诉Tech星球 , 2019年 , 他们在营销平台的支出比例仅仅只是30-40% , 现在想维持高增长 , 即便投入产出比已经做到行业中比较顶级 , 流量费用也要维持在50%以上 , “今年 , 每个月投线上广告划走的钱就有小几千万” 。
“如果现在把广告全部停掉 , 爆款产品正常卖上一年半年肯定没问题 , 但这之后 , 不投广告销量就只可能不断往下掉 。 ”上述负责人判断称 , 很多品牌此刻把线上广告一停 , 下个月销量就很可能掉入谷底 。
这也是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新品牌 , 难以缩减营收支出比例的原因之一 。
纽西之谜CEO刘晓坤对完美日记的现状评价称 , 化妆品纯电商的模式已经迈入当年的共享单车大战 , 最终要么是资本强大的干掉资本弱小的 , 要么互相消耗导致国货化妆品全体遭受重创 , 最终被线下根基扎实、线上理性投入的国际品牌全面收割 。
砍掉营销 , 做不了品牌
赵刚经历了电商行业 , 从起初的B2B , 到以淘宝、京东为首的货架电商 , 到图文、短视频等内容电商 , 再到直播电商的进化 。 他的感受是 , “现在要做一个新品牌 , 把营销环节砍掉的话 , 几乎是不太可能做得起来的 , 除非是代工厂商品 , 并不需要品牌 。 ”
新品牌的营收 , 的确最终都流向了以抖音、小红书、 微博、B站为首的流量平台 , 以及背后6大大小小的明星、KOL、KOC 。 某种程度上 , 新品牌“为营销平台乃至KOL打工”的确是当下的一种现状 。
“直白地说 , 投小红书、微博 , 大部分的钱属于KOL , 平台没挣到什么钱 。 但抖音和淘宝 , 品牌为平台付出的钱是非常多的 。 ”Rhett还提到 , 现在品牌需要付出的远不止基础的流量成本 。
“在两年前 , 抖音上 , 短视频内容素材质量即便不是很高 , 也很容易跑出流量 。 但现在抖音上已经进入更白热化的竞争 , 除了流量成本逐日增长外 , 用户对品牌内容投放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高 , 导致内容创作成本以及明星素材的采买成本也在相继增加 。 三个成本累积 , 让新品牌不堪重负 。 ”Rhett说 。
一家教育创业品牌运营负责人龙杰向Tech星球分析称 , 整个线上商业的生态(特别适用于在线教育) , 整体逻辑都是 , 流量—留存—转化—复购—转介绍 , 环环相扣 。 由于流量平台极为固定 , 流量源头由几个巨头把持 , 竞价排名体系下 , 企业巨量现金都被流量平台吸走 。
龙杰所在的 , 是一家地方小体量创业公司 。 去年 , 他们花了几百万买投放 , “只买到了教训 , 后来发现不行 , 开始断臂求生 , 不再大额买公域流量 , 转向做私域” 。
在头部教育类公司流量之战僵持不下 , 流量渠道越发昂贵的情况下 。 他们开始在本地用纯人工的方式来做私域流量 , 由此获取差异化获取用户 。 “都说人力成本越来越贵 , 但我们尝试下来发现比渠道费用便宜多了 。 ”
这是带有一定地域性的企业 , 做营销退而求其次的“笨办法” 。 本质上 , 对于覆盖人群需要更广的消费品牌来说 , 流量的获取是线上获客的基础环节 , 但现在消费品过剩 , 对趋同的产品来说 , 谁能获得用户的注意力 , 谁就有先发优势 。
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是 , 在小红书上 , 完美日记有超过31万条笔记 , 而同样是新国货彩妆护肤品牌 , 三年销售额40亿的花西子 , 仅有3.1万篇 , 仅是完美日记的十分之一 。 要知道 , 完美日记在招股书中强调 , “累计合作了15,000个KOL”、“经常和李佳琦合作” , 他们想从达人资源这一维度证明 , 他们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之近 。
毕竟 , 完美日记抓住了小红书的种草笔记红利期 , 用更少的成本 , 借助小红书KOC的生态 , 成长为了DTC模式(Direct To Consumer 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标杆品牌 , 被无数品牌争先模仿 。 直接向消费者销售 , 去掉了传统美妆分销商的层层成本 , 保证了完美日记的主打的“高性价比” , 降低成本的同时 , 效率也更快 。
但对流量获取的高依赖 , 也导致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 过去 , 完美日记被叫好的“营销能力” , 今天却成了他们的商业模式被诟病的原因 。
流量之困何解?
【|毛利70%的完美日记们,难逃替流量平台打工命运?】机敏的新品牌创业者们 , 有一部分已经意识到 , 当下的商业环境中 , 品牌营销的成本需要更有效的控制 , 以免陷入流量困境 。
2018年创办的口腔护理品牌“参半” , 经历了小红书、抖音等新流量平台的崛起 。
最早期时 , 参半更多以单点形式投明星、KOL 。 到2020年时 , 这种方法早不再完全应验 。 参半联合创始人张轶告诉Tech星球 , 他明显感觉到 , 过去单点投放的模式 , 更适合小而美的品牌 , 想要做更大的规模化 , 就需要到更大的流量池 , 有一套可持续性的、稳定的投放打法 。
2020年年中 , 参半开始组建专门信息流投放团队 。 那之后 , 全公司将近80号员工 , 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做让广告投放更“精准化”的工作 , 从内容策划、拍摄剪辑、广告投放的精准化运营和小店运营 , 打磨出来一套整体化的流量转化能力 。
这带来的直接变化是 , 参半的销量在去年Q4季度爆发 。 张轶说 , 去年11月单月销量与9月相比 , 增长了10倍 。 9月30日上线的新品漱口水 , 在两个月内达到了淘宝站内第一名 , 销售额超过1亿 。 值得一提的是 , 2019年全年 , 参半全线品牌销售额也是1亿 。
他们和大多数品牌一样 , 越发留意到“精准化”投放的必要性 。 早期投信息流广告时 , 参半流量投放监测报告以周为单位 , 后来开始细化到天 。 现在 , 则变成了更细的颗粒度 , 基本每小时都在进行跟踪和Check , 以此来让流量投放效率更大化 。
实际上 , 无论哪个电商时代 , 采买流量是对于品牌来说必不可少的环节 , 过去线上的途径有门户网站、微博 , 今天则是小红书、抖音、知乎等 , 而流量最终亦是为了促成转化 。 在GMV之外 , 新品牌更需要在意的 , 还有自己的品牌价值观和品牌理念 , 以及如何占领用户心智 。
天猫意面类目销量No.1的空刻意面创始人王义超告诉Tech星球 , 他们内部也专门探讨过 , 如何不被流量所绑架 。 他们的答案是 , 无论是流量采买 , 还是内容投放 , 最重要的是在消费者心中有心智“预售” 。 “想到意面就想到我们 , 而不是单纯卖货 , 有品牌心智才不会陷入流量陷阱的死循环 。 ”
万能的电商运营公式 , 也是GMV的由来 , 既是流量流量*转化率*客单率 。 刘刚认为 , 从这也证明了 , 流量是电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 对品牌来说 , 把所有投放和营销停掉 , 一个月只赚几十万、几百万的纯利润 , 这样苟活没有意义 。
群响创始人刘思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 做流量归根结底的抽象哲学观是三条路——流量平台去做数据化投放 , 做自营内容引流以及投放 KOL 引流、B2B 渠道 。 互联网流量给所有品牌的难题是 , 采用竞价机制 , 这要求对手在做广告时 , 需要竞争出价来获取流量 , 最终 , 无法掌控流量的品牌盈利会越发艰难 。
2018年 , 小红书、抖音乃至快手等渠道 , 都还有相应的红利 , 有品牌靠图文种草 , KOC投放打下江山 , 有品牌凭借内容的生产力将品牌心智植入到用户心智 , 有品牌做明星、达人投放 , 也有人瞄准微商渠道 , 发力做私域流量 。
“过去大家不是挤在一条独木船上 , 抢唯一的路径 。 有人擅长A , 有人擅长B , 品牌可以偏科 , 把其中一门功课做通就能活下来 。 但现在 , 只有必须每门考试都做到平均水平以上 , 才能有机会” , 一位品牌创始人说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