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 我曾经走访过身边好几位发烧友 , 但后来因为工作上的关系 , 让我没有太多时间好好地再与更多的发烧友深谈 。 直到今年春节 , 由于大家都放假了 , 加上疫情关系 , 国家也不建议大家出远门、串门 , 以及不建议举办各类群体性的活动 , 所以假期大多数人都留在家中休息 。 发烧友们也趁着休息时间好好放松一下 , 打开音响 , 放入自己喜欢的唱片 , 享受一番音乐 。
因为我在之前的发烧友专访文章中提及过 , 这类文章会是一个持续性的内容 , 我又希望再一次找身边的发烧友做专访 。 而事实上 , 我挺喜欢跟发烧友一起聊音响 , 聊音乐 , 分享经验心得 , 以及影音资讯 。 不过 , 要给发烧友做专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当中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 , 再加上发烧友圈本来就是小圈子文化 , 不是每一个发烧友都希望在媒介上公开自己 , 更多的只是在几个相熟的朋友之间分享和交流 。
经过我一番努力沟通之后 , 这次一共有4位发烧友愿意接受我的专访 , 讲述他们的经历 , 以及他们对玩音响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心得体会 , 在此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上的支持 。 而且在整个专访的过程当中也感到非常愉快 , 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话题 。 一旦说音响 , 说音乐 , 感觉每次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 原本预计一小时左右的专访时间 , 在实际专访的时候随随便便就可以说个2~3个小时 , 后期也需要对专访内容进行重新整理 ,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 。 可以说 , 要组织这么一个专访内容还真的不容易啊!
文章图片
我们的行业人员当中也不乏发烧友 , 刘想云就是其中之一 。 虽然我认识他的时间并不长 , 但大家在音响方面有着不少的共同话题 , 每次说起音响总是喋喋不休 , 1~2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 。 作为一名玩家 , 想云是数字音乐的忠实玩家 , 最近的音响系统更升级到多声道Hi-Fi回放模式 , 可谓走在时代前列……
文章图片
访谈内容
启蒙期:没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记得在小学末期 , 邻居大哥经常在卧室放一些“无人唱歌的音乐” ,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音乐类型 , 后来在他教导下才知道这是古典音乐 。 但真正让我认识高级音响是从初中开始 , 主要受四个人影响 。 第一 , 一个同学的大哥 , 他主要是DIY音响;第二 , 一名电器维修师傅 , 我从他那里了解到部分电子零件和电路的知识 。 第三 , 两位同学的父亲 。 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好 , 家里有进口的高级音响 , 一个玩Hi-F、一个玩家庭影院 。 有一次 , 我去其中一个同学家里玩的时候 , 听到了自己熟悉的“梁祝” , 觉得真好听 , 后来更厚着脸皮向他借了这张唱片回家听 , 由于当时家里的音响很烂 , 出来的声音根本听不下去 , 这样才发现好音响与差音响的区别 。
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柴房听音室
真正开始发烧是踏入高中的时候 , 我终于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音响室 , 以及第一套(成形的)音响 , 一台二手CD机、功放是天宝的超卓3号前后级功放 , 至于音箱就是买成品货 , 具体品牌和型号已经忘记了 , 听了不太满意之后就自己动手改 , 包括自己换喇叭单元、加固箱体等等 。 后来为了改善声音效果就做一些声学处理和改善音响的供电部分 。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 , 只能找一些包装鸡蛋的鸡蛋托贴在墙上 , 而电源部分就尝试使用家中现成的电视机稳压器 , 经过这么折腾 , 声音听起来的确是有可闻的改善 。 在玩的同时 , 也会看一些影音类的刊物 , 例如《无线电》《实用影音技术》等 , 吸收一些知识 , 了解音响方面的资讯 。
从两声道转向多声道
随着自己的成长 , 见识也是一天一天地在增加 , 发烧友圈子也在不断地扩大 , 同时也认识了不少行业人士 。 通过与发烧友 , 与行业人士之间的交流 , 使得我对发烧的热情有增无减 , 同时也让我组建音响系统的方向发生改变 。 近年来 , 我的音响系统最大的改动就是从两声道播放变成多声道播放 。 原因是我在使用一台Merging NADAC八通道DAC , 并且在传媒大学陈奇楠教授家听过超级棒的多声道纯音乐 , 而且多声道的DSD、DXD音乐资源也在增多 。 像美国水星公司开放它早期(1950年代)的3声道录音转制的数字文档 , 飞利浦也重新推出在1970年代的4声道录音数字文档 , 还有NativeDSD , SONY精选、2L唱片商店等网站上都有提供多声道音乐资源 , 要获取并不难 。 至于实体唱片 , 我基本很少买 , 除非我碰到喜欢的才买 , 而且我手上的实体唱片基本上都抓轨后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在电脑硬盘里面 。
但是 , 组建一个多声道Hi-Fi播放系统的过程可没有那么容易 。 第一 , 为了音源之后的DSP处理 , 扬声器的摆位是以ITU-775.1的标准进行摆位 , 需要5只相同的扬声器 , 5只扬声器到两耳朵中点的距离要求是完全相等的 。 以我的居住环境而言 , 不可能在客厅里面搭建 , 只能在朋友让我主理的独立听音室才能达到要求 。 第二 , 需要硬件上完善 。 例如 , 需要一台多声道的高保真纯模拟前级 , 目的是为了避开数字音控和没遥控的录音棚音控 。 另外 , 还需要多声道功放、5只完全相同的扬声器 , 还需要一台针对音频播放而优化的电脑来运行播放播放软件) 。 其中 , 音箱和功放相对好办) , 而多声道的纯模拟前级和高度Hi-Fi化的电脑倒是不容易 , 尤其是前者的可选性极少 , 当然这些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
文章图片
追求多声道 , 那是因为多声道的本质就是回归人类在在自然界听声音的原模式 。 例如 , 你在音乐厅里面听音乐 , 你除了听到乐器发出的直达声 , 还会听到来自多个墙面的反射声 。 以现代的录音方式来录音 , 这些声音都会通过摆放在不同位置的麦克风收录起来 。 如果制成两声道录音并以两声道来回放的话 , 做后期制作时会把所有的声轨混到两只前方声道里面去 , 那我们听到的其实是播放空间的多个墙面的反射 , 这显然的不符合原声场景 , 空间关系都扭曲了 。 如果是多声道播放的话 , 那就可以根据不同位置麦克风收录的声轨混到相应的声道里面 , 更好地模拟我们在真实环境下所听到的声音效果 。
尽管多声道音响系统对于客厅党来说难以实现 , 但我也曾经给一位朋友在客厅中搭建了5声道音响 。 其实 , 前置三个声道不难处理 , 而是后置环绕声道要妥善处理 。 我给出的建议是根据ITU-775.1标准设定要音箱所在的位置 , 并做好记号 。 平时不听的时候 , 可以把2只靠墙摆放 , 听的时候才拉出来放在预设位置 , 并且为了方便移动 , 还专门在脚架底部安装滚轮 。
文章图片
不反对模拟 , 但不能盲目跟风
【专访|我身边的发烧友们 音响玩家访谈录(连载1)】至于模拟音源方面 , 黑胶 , 甚至磁带(包括开盘和盒式录音带)近年也重新活跃起来 。 玩模拟音源 , 我并不反对 。 但我倒是觉得发烧友圈子里面羊群效应的现象非常严重 , 相当一部分人鼓吹“模拟比数码好” 。 在我看来 , 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 。 即使你的黑胶唱片是模拟的 , 磁带是模拟的 , 但如果在录音和制作过程是数码方式 , 那又怎么个说法?难道你会说做出来的黑胶唱片 , 磁带的音质会比数字母版好?一个黑胶系统可调整的环节这么多 , 怎么能保证调好?从二手商手上淘一台开盘机 , 经过多年使用 , 机器的状态参次不齐?怎么调整?作为发烧友群体 , 大多数都是痴迷音响 , 热爱音响 , 更多的需要以理性 , 以科学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 而不是盲目跟风 。 唱片业界、音响界走向数码 , 是因为数字音频在录音、长期储存、处理、传输和重放上的高灵活性、高可靠性和可进化性上 , 都有优势 。 我选择主攻数字音频也是这样的考虑 。 与跟风相反 , 我更愿意认真研究、对比各个音响玩点之后 , 设法让自己的观点、案例、文章能给予新发烧友作为参考 。 希望日后发烧友能再多一些、我们能烧得尽兴些 。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支持|神评 | 你涨任你涨,我买算我输
- 标题|致我们的2021,所有奋斗终将闪耀
- 通信运营商|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系列|真我GT2系列 x 龙珠将推定制版!全球限量完美融入动漫元素
- |彰显交通特色 突出担当作为——南安市交通运输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 生物化学|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