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我有一个朋友……”请问,这段话里究竟提到了几个人?

【新浪科技综合|“我有一个朋友……”请问,这段话里究竟提到了几个人?】来源:果壳
想象一下 , 有位朋友对你说:“我有一个朋友 , 他身上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整件事让我觉得很崩溃……这个故事说明 , 你不能什么都想要 。 ”
问:这段话到底提到几个人?
乍一看 , 这是个简单的语用问题:第一人称的“我” , 说话人用来指自己;“我有一个朋友/他” , 这是个第三人称 , 不在谈话现场 , 说话人用来指故事的主角;还有一个第二人称的“你” , 看起来是指这场谈话的另一位参与者 , 所以一共是三个人 。
不过只要情商在线 , 你会发现这些代词都很微妙——这位朋友说的“他/一位朋友、我、你” , 可能都是指他自己 。
“我有一个朋友”到底指谁 , 这个问题可以保留给情商界 。 不过“你”的用法 , 倒真是个语用学问题 。 至少在英语里 , “You”这个词不仅用来指谈话人面对的具体对象 , 也常被用于泛指任何人(汉语也有这个用法<注1>) , 比如“你有所得 , 亦有所失”(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 “你不是一直能心想事成”(Some days you get the bear ,other days the bear gets you) 。 在这些用法中 , “你”都不是指谈话中的另一人 , 而是泛指不特定的任何人 。
注1:汉语中也存在泛指“你”的用法 。 例如《朱子语类》中有这么一句:“如一江水 , 你将杓去取 , 只得一杓;将碗去取 , 只得一碗;至於一桶一缸 , 各自随器量不同 , 故理亦随以异 。 ”这一用法在当下也很常见 , 如“你不理财 , 财不理你” , 广告中的“你要喝果汁”等 。
阿甘妈妈的这句名言我们都很熟悉 。 |电影《阿甘正传》
于是问题来了:“你”作为泛指 , 仅仅是个语言学问题吗?社会心理学家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 通过人们使用语词的方式 , 他们追寻人们的认知过程:在现实生活中 , 你什么时候才会使用泛指的“你”呢?这个用法对你又有什么意义?
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博士奥利安娜?奥维尔(Ariana Orvell)主持了一系列“第二人称代词隐藏属性”的研究 , 验证了人们确实会把“You”当泛指用 , 而且还不是随便用的:有时候 , 他们嘴上说的是“你” , 语义上指的是“任何人” , 心里想的是“我”!
你应该用锤子干什么?
这篇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 , 一共介绍了六个相关实验 , 参与人员将近2500人 。 在最初几个实验中 , 人们被随机分配到两组:标准组和偏好组 。 标准组会被问到一些规范性的问题 , 比如“你应该用锤子干什么?”偏好组的问题则是个人化的:“你喜欢用锤子干什么?”看起来 , 标准组的“你”是泛指 , 偏好组的“你”是特指回答问题的人 。
研究者们假定 , 如果回答者理解了这种语境 , 标准组会更倾向于使用泛指的“你”来回答问题(“你应该用锤子敲钉子”) , 而偏好组会更多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来回答问题(“我喜欢用锤子修修小东西”) 。 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个假设 , 在标准型问题中用“你”来回答的人 , 和在偏好型问题中用“我”来回答的人 , 数量都显著多于另一方 。 <注2>
注2:原论文及实验设计均为英语 , 在锤子的例子中 , 原问题为“what should you do with hammers” , 典型回答是“You should pound in nails” , 由于汉语使用主语的习惯有所不同 , 同类问题和回答在汉语语境中未必会出现这么多“你” 。
这个结果不仅说明人们确实会把“你”当泛指来用 , 而且提示 , 人们这时谈论的往往是和客观对象相关的日常行为 。 换句话说 , 当使用泛指“你”时 , 说话者是在总结规律或者陈述标准 , 认为“一般都是这样的” 。
你喜欢用锤子干嘛?|图虫创意
不过 , 这个结果和我们的常识不太一致:我们可能都听过别人抱怨说 , “有些人就是无药可救 , 你得放手” , 或者“没有什么人是你一开始就能看清的” 。 在这些语境中 , 人们所说的“你”显然也是没有明确对象的泛指 , 但这里说的并不是锤子钉子那样平常的小事 , 而是私人的深刻感受——却使用了泛指的“你” 。
为什么人们在说自己的倒霉事时 , 更倾向于用一般性的人称代词?
用“你”讨论自己的坏经历
有助于总结教训
研究者假设 , 当人们遭遇消极体验时 , 他们会更喜欢使用抽象的泛指“你” , 而不是具体的“我” , 是因为这能使他们摆脱个人的视角 , 用更客观的方式总结教训 , 把私人的痛苦放到普遍现象中理解 。 根据这一假设 , 他们设计了另一组实验 。
谈论痛苦的经历时 , 我们更倾向于用“你”
首先 , 他们要求被试写下自己的某次经历 。 正如他们所预测的 , 人们在谈坏体验的时候 , “你”出现得更多 。 在被要求写下消极经历的被试中 , 超过一半使用了泛指“你”至少一次 , 而在写下中性经历的人当中 , 这个比例只有6.3% 。
下一个问题是 , 是消极经验本身激发了人们使用泛指“你”的行为 , 还是他们在尝试从中寻找意义 , 所以才用了泛指“你”?
回忆一次痛苦的经历|图虫创意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 , 研究者把被试分为三组 , 要求“教训组”回忆一次痛苦经历 , 并写下自己从中总结的教训;“情感组”同样被要求回忆某次痛苦经历 , 但只要写下他们当时的情感体验;第三组是对照组 , 他们要回忆的是一次中性的经历 。 结果 , 45%的“教训组”成员至少使用了一次泛指“你” , “情感组”的比例是10.1% , 而对照组是2.5% 。
“当坏事情发生时 , 人们希望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 。 ”奥维尔写道 。 使用泛指的“你”似乎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心理力量 , 让他们能够超越个人感觉 , 找到坏事发生的意义所在 , 或者至少从中总结出教训——“这不是我的问题 , 这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 ”这种把自己当外人的模式 , 能使他们和糟糕回忆保持更大的心理距离 , 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 在这里 , 泛指“你”不仅表达了语义 , 还参与了我们的心理反应机制 , 帮助人们面对和处理问题 。
这一研究结果是否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压力和痛苦?研究者表示 , 据此总结治疗策略尚为时过早 。 不过研究确实发现 , 要求人们思考自己痛苦经历的教训 , 能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心理距离 。 既然那么多人在坏事发生之后会自觉地使用泛指的“你”来帮助自己从中恢复 , 那么建议他们想一想 , 总结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 , 可能也会有所助益 。
汉语使用者的启发
对现代汉语使用者来说 , 这篇论文可能还有些其他的启发 。
汉语里泛指“你”的用法虽然也广为接受 , 但恐怕不像英语表现得这么典型 。 回想一下开头提到的谚语:“(你)有得必有失” , “(你)总有不如意的时候” 。 在汉语中 , 通常我们不会把那个“你”给说出来 。
这可能和汉语中“你”作为第二人称单数时的使用策略有关:当谈论消极事物如伤痛、错误或损失时 , 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 , 汉语使用者更容易回避使用特指的“你” , 用省略主语、第三人称或者“我们”来代替<注3> 。 换句话说 , 在谈论面前这个人的不幸遭遇时 , 我们会更谨慎地使用“你” 。
注3:在谈论对方不幸或不快的事 , 或者表达批评态度时 , 人们会避免直接说“你” 。 比如表达对伤痛关心的:“牙还疼吗?”“奶奶的病情怎么样了?”批评的:“我们还可以再努力一些 。 ”或者警告/责备的:“蛋糕都被某人偷吃了!”来源:《语用学十二讲》
所以 , 现在你知道了一个语用学的小秘密:当你的朋友掐掉主语讲道理时 , 他可能确实在对你说话 , 委婉地提出安慰、关心或建议;而当他分享了一次自己的不幸经历 , 并且以“你应该……”总结时 , 你要知道 , 他其实是在努力沉淀和反思自己的遭遇……
“不是说你!是我!”
参考文献
<1>Ariana Orvell ,Ethan Kross ,Susan A 。Gelman 。How “you” makesmeaning 。Science ,24 Mar 2017: Vol 。355 ,Issue 6331 ,pp 。1299-1302 DOI: 10.1126/science.aaj2014
<2>Lydia Denworth 。It‘s Not Me ,It’s You 。
<3>李捷 , 何自然等 。语用十二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George Yule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