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九十七岁药物化学家谢毓元走了,留给年轻人三条建议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邱晨辉)采访人员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 ,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谢毓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 , 于3月27日11时05分在上海逝世 , 享年97岁 。 谢毓元院士合作研发的重金属解毒药物二巯基丁二酸 , 曾被美国批准作为小儿铅中毒治疗药物 , 是第一个被国外公司仿制的中国新药 。
出身在书香门第的谢毓元 , 少年时代沉浸在《论语》《资治通鉴》等经史子集中 , 从未想过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会和瓶瓶罐罐的药物打交道 。 从一个化学的门外汉 , 到钻研化学并研制开发出治病救人的药物 , 走过大半辈子 , 谢毓元最深的感受是 , 人最大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 , 而在于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会 , 为社会所承认 。 经得起扪心自问 , 才觉得没有虚度此生 。
不管是工作经验还是家中的藏书 , 谢毓元都爱与人分享 , 他相信“赠人玫瑰 , 手有余香” 。 生前 , 谢毓元曾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 , 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 , 与年轻的学子们分享——
首先 , 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 从大处讲 , 是对任何工作都锲而不舍 , 从小处讲 , 就是对每一个实验的锲而不舍 。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 任何一个实验 , 假如设计路线事先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周密的思考 , 应该有较大的成功把握 。 遇到失败 , 在所有可能的原因被排除前 , 不要轻易放弃原有设计 。 这样 , 大多数情况下 , 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 很多实验 , 都是在多次失败后不懈坚持之下 , 才取得好结果的 。 信心、耐心、细心的缺乏往往是成功的绊脚石 。
其次 , 独立思考 , 不迷信权威 , 也是非常重要的 。 导师虽然有很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 但总还会有一些局限性 。 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判断都没有偏差 。 因此 , 一方面要尊重导师 , 另一方面也要破除迷信 。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 多一些主动 , 少一些依赖 。
第三 , 干任何事情 , 缺少激情 , 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 根据科研需要 , 有时候 , 实验连续24个小时也是常事 。 不过 , 拼搏未必是苦行僧式的心无旁骛、隔绝尘世 。 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 , 考虑问题容易精神不集中 。 实验多次失败的情况下 , 心力交瘁 , 可能会钻牛角尖 。 遇到这种情况时 , 最好自我放松一下 , 找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 , 或者体育活动 , 调剂身心 。
【年轻人|九十七岁药物化学家谢毓元走了,留给年轻人三条建议】谢毓元曾说:“回顾这些年来 , 从对化学毫无认识到逐渐了解 , 最后深深爱上这门学科 , 让我感觉到 , 任何工作 , 只要认真去做 , 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30日 12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