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为公众解疑释惑
采访人员 张佳星
尽管中国新冠疫苗全球供应和全民接种已经双双破亿 , 但仍有民众对接种新冠疫苗心存疑虑 。
几天前 ,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武汉发声:不接种的人会吃亏 。
但新冠疫苗又有一些接种禁忌 。 慢性病人能不能打?肿瘤患者能不能打?怀孕了能不能打?想怀孕又能不能打?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 想接种的人可能满头问号 。 有没有一个判断标准 , 让大家不因为疑虑“吃亏”呢?
3月29日 , 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以下简称《指南》) , 《指南》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疫苗工作组起草 , 经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通过 , 基于已有数据和研究 , 对公众的绝大部分疑虑给出解答 。
懂它 , 然后用它
《指南》一上来就为基层单位和公众简单介绍了目前可以接种的5种新冠疫苗 , 及其使用的3个不同技术路线 。
那么 , 接种疫苗时经注射器进入身体里的究竟是什么呢?对于3种灭活疫苗来说 , 它们是被驯化后的病毒“尸体” , 不再作恶 , 却能激发免疫力;腺病毒载体疫苗是把一部分病毒基因用载体带进身体 , 翻译出目标蛋白激发免疫;蛋白重组疫苗是把病毒部分蛋白在体外利用“细胞工厂”制造出来 , 打进身体激发免疫 。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解释 , 接种疫苗之后 , 身体会产生抗体 , 有的疫苗也会产生细胞免疫 , 有的还会产生相应的免疫记忆 。 有了这些抗体、细胞免疫、免疫记忆 , 一旦病毒侵入时就有了免疫力 , 有预防感染、预防发病、预防重症、预防死亡的作用 。
这些人群可“对号入座”
针对不同的人群 , 《指南》给出详细的接种建议:60岁及以上人群 , 建议接种;18岁以下人群 , 暂不接种;慢性病人群 , 建议接种;哺乳期女性 , 建议接种 。
对于患有肿瘤、感染HIV等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 , 目前尚无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 建议接种灭活疫苗和蛋白重组疫苗 , 腺病毒载体疫苗需要权衡 。
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 , 在充分告知基础上 , 可在6个月后接种1剂 。
值得一提的是 , 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新生儿只是由于数据暂未完善 , 暂缓接种 。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 , 王华庆解释 , 18岁以下的人群(包括新生儿人群)目前没有比较系统的三期临床数据 , 但后续会得到 , 未来会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和临床数据不断完善接种策略 。
国药中国生物公司方面表示 , 中国生物此前开展过涵盖3—17岁年龄段系统性、安全性、免疫原性的临床研究 , 目前数据显示达到了预期效果 , 免疫原性、中和抗体检测也已全部完成 , 近期将和药监局沟通 , 相信不久可以覆盖这部分人群 。
还有一部分人群在剂次接种间隔会去往异地 , 应该如何接续呢?
《指南》建议尽量使用同一个企业的品种完成两剂接种 , 假如说遇到了异地供应不上同品种的时候 , 可以采用同种类的其他生产单位疫苗产品进行替换 , 完成两剂次的接种 。
《指南》还明确了5种不能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 , 主要包括过敏者、曾经有疫苗严重过敏反应的人、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孕妇 。
等别人接种 , 自己吃亏
有网友对疫苗接种还有犹豫心理 , 甚至有人认为别人接种就可以 , 自己不接种 , 等免疫屏障形成了就不会被感染 。
针对这样的心态 , 张文宏认为:这不是疫苗的问题 , 而是人性的问题 。 面对全世界都在抢的新冠疫苗 , 无偿使用却犹豫了 。
【|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为公众解疑释惑】王华庆从免疫屏障的牢固和建立速度角度分析 , 呼吁公众接种 。
“绝大多数人都是易感者 ,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 接种的人越多 , 建立的免疫屏障越牢固;接种得越快 , 就越早形成免疫屏障 。 ”王华庆说 , 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心理不去接种 , 免疫屏障就建立不起来 , 一旦有传染源传入 , 就可能发病、甚至大流行 , 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 , 早一天把免疫屏障建立起来 , 社会生活尽快回归正常 。
(科技日报北京3月30日电)
推荐阅读
- IT|全球供应25亿剂疫苗 科兴上半年营收110亿美元
- IT|巴西两艘邮轮共计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6例
- 蛋白|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国药|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IT|以色列正式批准开放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 限免疫力低下人群
- IT|美国CDC:无论接种疫苗与否 民众应避免邮轮旅行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
- IT|世卫组织:2022年或将成为新冠疫情危急阶段的终结
- IT|南非研究显示两剂强生新冠疫苗可大幅降低Omicron导致的住院
- 国家|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