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多数商家未征得用户同意使用人脸识别功能

互联网时代 , 人们以前害怕身份信息被贩卖 , 现在又要担心“脸”都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 , 刷脸登记、刷脸支付、刷脸办事等顺利实现 , 并与互联网、高新科技等行业同步发展 , 渗透到居民公共安全、资金安全以及个人账户安全的方方面面 。
● 有数据显示 , 近半数的商家在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时没有征得用户同意 , 在“大数据”大规模运用的当下 ,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
● 不论是餐厅包间里的 , 还是一些营销场所里进行人脸识别以供商用的 , 这些曾经被人们习以为常甚至忽视的摄像头 , 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公共空间与个人隐私边界的讨论
● 如何防止我们的“脸”被幕后黑手偷走?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 , 更需要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约束与监管力度

安全|多数商家未征得用户同意使用人脸识别功能
文章图片

然而有数据显示 , 近半数的商家在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时没有征得用户同意 , 在“大数据”大规模运用的当下 ,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 。
不论是餐厅包间里的 , 还是一些营销场所里进行人脸识别以供商用的 , 这些曾经被人们习以为常甚至忽视的摄像头 , 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公共空间与个人隐私边界的讨论:摄像头录下的是隐私还是证据?摄像头泛滥 , 是让我们更安全 , 还是让我们“裸奔”?
【安全|多数商家未征得用户同意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未经授权采集人脸信息
加剧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今年“3·15”晚会曝光的第一个案例 , 是“直击人脸识别 , 谁在‘偷’我的脸?”在这组新闻中 , 多个商家被曝光了一系列未经顾客授权的行为 , 包括利用监控设备采集人脸信息、识别顾客身份、储存信息等 。
上海一家某知名卫浴门店的摄像头看上去不起眼 , 却引爆了今年“3·15”晚会上公众的关注点 。央视采访人员从上述品牌的一位零售销售主任口中了解到 , 门店安装的摄像头有人脸识别功能 。采访人员还访问了提供摄像头的科技公司万店掌 。工作人员透露 , 国内上千家上述卫浴品牌门店 , 都安装了他们的摄像头 。一旦有人走进店铺 , 面部信息就会被收集 。只要顾客在一家门店出现一次 , 今后再去任何一家门店 , 光顾次数也会被系统记录下来 。
提供相关设备的万店掌工作人员说 , 面对不戴口罩的人脸 , 系统识别准确率大约有95% , 戴上口罩的人也有80%至85%的概率被准确识别 。除此之外 , 公司为商家提供的“人脸互动营销解决方案” , 还能通过照片分析人的性别、年龄甚至被抓拍时的心情 。
汽车4S店同样存在滥用人脸识别摄像头的情况 。央视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在某汽车4S店 , 同样存在上述情况 , 并且数据可以在这家汽车公司超过100家门店间互通 , 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的则是上海悠络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此外 , 广州雅量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安装的数万个摄像头 , 同样可以实时捕捉顾客的人脸信息 , 甚至将不欢迎的顾客在后台拉入黑名单 。还有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也在今年“3·15”晚会上被点名 。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 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 , 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 收集个人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
而央视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没有一个商家明确告知顾客面部信息会被收集 , 征求意见更无从谈起 。多家店铺都可能涉及违规收集 。
由此引发人们更多的担心:连同面部信息一起 , 其他个人信息数据被存储在哪里 , 它们是否被用来盈利、是否有泄露的风险?
3月16日 , 在今年“3·15”晚会上被点名的品牌纷纷回应:上述卫浴品牌称 , 公司已连夜拆除摄像头;万店掌也发表声明 , 向用户和社会大众致歉 , 并开始整改;喜茶、良品铺子等品牌称 , 虽然使用了万店掌人脸识别摄像头 , 可“绝不会非法收集消费者的人脸数据” 。
饭店包间能否安装监控
业内人士看法各不相同
同样陷入摄像头争议的还有餐饮业 。
中国饭店协会在3月5日至7日进行了随机调查 , 调查的118家会员、行业企业中在包间安装摄像头的占比18% , 不装摄像头的占比82% 。据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张景富介绍 , 安装摄像头原因前三位的是规避食品安全风险、取证需要及保护企业免于职业“碰瓷” 。
据《法治日报》采访人员了解 , 目前 , 在餐厅大厅装摄像头已经很普遍 , 也被消费者认可 , 认为人身财产会更安全 。但在能不能接受餐厅包间装摄像头的问题上 , 消费者的观点出现了分歧 。
中国饭店协会法律顾问王中伟表示 , 在餐饮等大型人员聚集区域安装监控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 而且各地管理办法提到的禁止安装区域往往都是仅限于宾馆房间还有娱乐场所包间 , 并没有明确排除饭店包间不能安装监控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摄像头具有客观记录现实情况、为纠纷提供调查证据的作用 , 正常使用摄像头可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 , 这也是我们设置摄像头的初心 。餐厅包间属于公共空间 , 只要贴上具有提示作用的标识 , 尊重并维护顾客的知情权 , 安装摄像头是没有问题的 。”
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则认为 , 包间装摄像头违反了民法典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规定 。此外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第二十七条规定 , 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 , 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 , 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 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
在王锡锌看来 , 公共安全这个概念 , 不是可以随便去解释的 , “公共安全通常是基于重大安全考虑 , 比如在道路上装摄像头 , 是为了公共交通、治安、反恐等 。担心顾客的东西丢了 , 里面发生小偷小摸 , 或者有人往火锅里加什么东西 , 恶意来索赔 , 这些都不属于公共安全” 。
查阅相关资料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目前 , 大部分省市针对明显涉及个人隐私场所和区域明确要求禁止安装摄像头 , 如旅馆、宾馆的客房等 , 但像娱乐场所包房这类略有争议的场所 , 各地政策出现差异 。比如内蒙古、云南和长沙市明确禁止在娱乐场所包房安装摄像头 , 而广东省和西安市并未明确列出 。
受访专家由此提出 , 在现实生活中 , 公共空间和个人隐私的边界并不是泾渭分明 。
监控安装应用日趋泛滥
警惕用摄像头牟取私利
如今 , 摄像头几乎无处不在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 , 我国目前共有超过6500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 , 近50万家监控设备相关企业 。其中近2万家监控设备相关企业产生过法律诉讼 , 另外超7万家监控设备相关企业出现过经营异常 , 6500多家监控设备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 , 2600多家相关企业有严重违法行为 。
“人们平均每天要暴露在各种摄像头下超过500次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表示 , 在很多应用场景中 , 人脸数据被采集侵犯了公众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
有数据统计 , 到2021年 , 我国摄像头安装数量将达5.67亿台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强直言 , 摄像头的安装及应用存在一定的泛滥现象 。摄像头合理应用具有维护社会治安、疫情防控的作用 , 但也存在不良商家通过采集海量数据来牟取商业利益 , 一些公权力机构为了偷懒或者罚款创收安装摄像头的现象 。
“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 , 带有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头和普通摄像头混在一起 , 也没有进行特别提示 , 人们无法辨别 。普通的摄像头只是进行数据采集 , 如果不进行后期深度加工处理 , 它仅具备留存证据的作用 , 比如公安机关对盗窃案件进行调查 , 查看路口、社区的监控录像 , 警察一看就要看几十个小时 , 是人在进行数据处理 。”孟强说 , 但是带有人脸识别技术的摄像头具备及时处理数据的能力 , 同大数据库进行连接比对 , 可以迅速确定被拍摄者的基本信息 , 是系统的自动数据识别生成 。这是技术的一种革新 , 是信息采集功能到信息“采集+处理”功能的跨越式发展 。
不过孟强强调 , 在使用摄像头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公众隐私 。科技是把双刃剑 , 关键在于持剑者如何作为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人们在感叹科技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 , 也被频频侵犯大众隐私的人脸识别所困扰 。如何防止我们的“脸”被幕后黑手偷走?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 , 更需要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约束与监管力度 。建议从业者合法合规、经过客户书面同意 , 并按照必要性的原则收集客户信息 , 加大信息安全保护力度 , 妥善保管收集的客户数据信息 , 防止信息泄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