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 , 本田、大众、福特等车企纷纷宣布由于芯片供应不足而减产或关停部分工厂 , 随后 , 手机、家电、面板等消费电子行业“缺芯”现象也逐渐凸显 。 受市场上芯片供应趋紧的影响 , 近日有消息传出字节跳动已开始计划开发半导体 , 重点方向是云端AI芯片和ARM服务器芯片 。 而根据之前公开的消息看 , 字节跳动正在积极组建AI芯片团队 , 目前已经在各大招聘平台上招录芯片相关职位 。
互联网巨头进军芯片产业 , 究竟会对行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互联网巨头造“芯”
其实 , 字节不是第一个造“芯”的互联网公司 。 在字节跳动之前 , 许多互联网巨头早已下场造“芯” 。 其中 , 百度的行动最早 。 2010年 , 百度开始尝试研发AI芯片 。 百度一开始采取的策略是合作 , 其先后同ARM、紫光展锐和赛灵思等公司合作推出数款AI芯片 , 自研的昆仑芯片2代则于2020年9月发布 。 今年3月15日 , 百度昆仑芯片业务完成独立融资 , 昆仑2代也将不日量产 。
腾讯的动作更加低调 。 2018年 , 腾讯领投AI芯片创企燧原科技Pre-A轮融资 , 2019-2020年 , 燧原科技先后发布了云燧T10、T11和云燧i10三款AI芯片 。 2020年3月 , 腾讯又成立了深圳宝安湾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 , 其业务范围便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研发” 。
此次字节跳动选择从云端AI芯片和ARM服务器芯片布局 , 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入场芯片市场的主流途径 。
“互联网从事AI芯片的研发 , 初衷不是形成行业垄断 , 而是为了实现芯片的自给自足 。 ”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对采访人员说 , 各家的具体战略各不相同 , 但芯片投资或产品基本是围绕自身产品或服务 , 主要涉及AI、云服务等领域 。
项立刚表示 ,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 , 加入到芯片研发的竞争当中 , 一方面是可以减轻对第三方供应的依赖 , 另一方面是自研芯片可以降低成本 。
芯片有通用芯片和专用芯片之分 , 互联网企业扎堆造“芯” , 主要是由于传统通用芯片平台已无法满足移动设备尤其是AR/VR、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对芯片性能和能效等方面的需求 , 且互联网公司寻求芯片快速迭代 。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说 , 目前来看 , 互联网巨头设计的芯片大多数是基于AI芯片 , 这类芯片属于辅助性的“协处理器” 。 因为传统芯片里面没有对人工智能算法所需的加速处理 , 所以要有专用的芯片来解决这个问题 , 在此基础上 , AI芯片应运而生 。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自身具有巨大的数据量 , 能够根据自身算法需要 , 设计相应的加速芯片 。 劣势是他们没有专业的芯片人员 , 需要跨界到硬件领域从零开始做起 。 ”张孝荣说 。
互联网企业基于自身布局纵向一体化战略 , 设计属于自己的定制化芯片 , 打造硬件系统差异化竞争优势 , 并通过搭建芯片硬件平台构建生态圈 。 结合字节跳动的情况来看 , 选择从ARM架构来布局服务器芯片领域 , 这不仅符合当下的市场趋势 , 也有利于该公司的长期发展 。
短期内不会缓解“芯片荒”
近年来 , 中国饱受缺“芯”之痛 。 在数据爆发的时代 , 计算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 包括互联网巨头、家电巨头、风险投资在内的各路资本纷纷加大了对国内芯片产业的投资力度 。
虽然不少互联网巨头入局芯片研发 , 但是“芯片荒”在短期内依然难以缓解 。
“他们开展的主要还是芯片设计业务 , 并不是芯片制造 。 ”项立刚说 , 当下面临的“芯片荒”不是说芯片设计不出来 , 而是芯片制造不出来 。 芯片行业有三个主要环节 , 即设计、制造、封测 。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家互联网企业是从事芯片制造的 。 近年来 , 我国虽然在设计、制造领域加大了投入 , 但是芯片代工制造依然是薄弱环节 。
“互联网企业入局芯片研发 , 主要是做芯片设计 。 芯片设计完成后交给芯片制造企业完成其他环节 。 “张孝荣说 。
在此基础上 , 芯片设计企业的增多不仅短期内不会缓解“芯片荒” , 反而有可能会加重 。 “‘芯片荒’的根本原因是产能不足 , 即芯片制造的供应不足而芯片消费的需求扩大 。 互联网企业进军芯片领域 , 相当于进一步增加了芯片制造的需求 。 ”张孝荣说 。
“此外 , 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芯片荒’也与芯片制造被疫情等因素打乱有关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级经理凌航琨认为 , 互联网企业入局芯片开发 , 可以考虑定制、与现有芯片代工制造厂家合作等方式 , 在产业生态中寻找合作伙伴 。 当代产业分工很细 , 单枪匹马的难度比较大 。
凌航琨同时表示 , 从国内芯片研发的整体布局看来 , 芯片的产品化规模化是珠三角地区领先 , 尤其是深圳 , 有中兴华为两个通信巨头 。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人才与设计领先 , 并且持续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 , 而互联网巨头有自己的需求 , 他们的优势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更加准确 。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 , 芯片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知识、高技术但低产出的行业 , 有相当的进入壁垒 , 企业只有在形成垄断地位后 , 才可依靠规模效应获利 。 按照产业运行的惯性 , 在政策激励之下 , 一定会有不少企业投入到芯片研发中 , 但最后胜出的可能寥寥无几 。 如果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芯片行业 , 反而分散了政策资源 , 倒不如集中资源办大事 , 鼓励少数几家企业努力科技攻关 , 争取获得阶段性突破 。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中国芯片|互联网企业造“芯” 能否掌握未来?】采访人员:李洋
推荐阅读
- Samsung|三星预告1月11日发布Exynos 2200芯片组 RDNA 2 GPU加持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芯片|Exynos 2200 来了!三星官宣 1 月 11 日发布新 Exynos 处理器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