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与汽车抢“芯”的背后

汽车“芯”事目前已导致全球汽车减产达115.7万辆 , 与此同时 , 大众、蔚来、奥迪、韩国现代、通用、福特、丰田、沃尔沃等车企纷纷发出减停产消息 。 消费者买车也受到影响 , 部分热销车型提车需等待两三个月 。 为应对困局 , 很多汽车厂商动作频频 , 蔚来汽车等厂商正协调供应链资源 , 汽集团还成立芯片应对小组协调“芯”事 , 而长安汽车则与四图维新展开合作 , 协助长安汽车提升汽车电子芯片及下一代域控制器的自主可控能力并建立相关标准 。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缺芯风浪背后 , 采访人员揭开芯片面纱发现 , 汽车芯片短缺并非先进制程芯片 , 背后源于手机和PC厂商与汽车厂商抢“芯” , 导致芯片供不应求 , 从芯片生产企业的财报可以看出 , 芯片制造商“挑肥拣瘦” , 在主要的芯片代工厂的营收中 , 消费电子企业贡献高于汽车企业 。 随着生产周期的推进以及汽车行业动作频频 , 汽车芯片下季度有望恢复供应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陈丽莉、许晓芳  
【|手机与汽车抢“芯”的背后】揭开面纱 芯片代工厂“挑肥拣瘦”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缺芯风浪背后 , 源于手机、PC厂商正在与汽车厂商抢“芯” 。 采访人员采访获悉 , 实际上 , 汽车缺芯 , 高端芯片向来有“卡脖子”情况 , 而此次直接导致车企减停产的大部分是入门级芯片 , 比如电子控制单元、汽车驾驶辅助系统和电子助力转向等 。   
也正是因为受疫情影响 , 去年汽车产量下降 , 汽车芯片需求骤减 , 部分车企还撤销了大量汽车芯片订单;而随着去年下半年汽车市场回暖 , 车企对芯片加单则出现滞后情况 。 不仅如此 , 去年疫情加上日本地震、美国暴风雪等不可抗力因素 , 也使得半导体主要生产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等情况 。   
与此同时 , 受疫情带动 , 消费电子产品智能需求则剧增 , 特别是手机和PC厂商的芯片需求也持续上涨 , 由此 , 芯片代工厂将更多产能则倾斜至消费电子和医疗用品上 , 甚至出现订单超出预期的情况 , 芯片制造厂产能无法跟上 。   
值得关注的是 , 财报指标变化亦可见端倪 , 目前全球仅约3或4家晶圆代工业者 , 而91%芯片代工业务集中在亚洲地区 , 以台积电、三星电子为巨头 , 占据全球绝大部分晶圆生产 。 采访人员翻阅财报发现 , 智能手机成为台积电营收贡献最多的产品类别 , 较2019年增长23% , 达48.18% 。 2020年台积电从其最大客户处获得3367.8亿新台币(119.4亿美元)的合并销售额 , 增幅达36.22% , 销售占比从2019年的23%增至25% 。 对此 , 市场普遍分析认为 , 台积电的营收中有25%来自Apple苹果 。 而台积电第二大客户在2020年的合并销售额为1673.9亿新台币 , 同比增长9.49% , 但营收占比自2019年的14%降至12% 。 有市场分析认为 , 该客户是华为 。   
在智能手机、数据中心、物联网与消费电子业务均出现增长的情况下 , 台积电汽车电子业务下滑7.4% , 占3.31% 。 业内人士还认为 , 从效益出发 , 台积电未必愿意主动生产汽车芯片 。   
此外 , 在3月份的三星电子股东年会上 , 该企业还警告全球半导体供需“严重失衡” , 是至今公开示警芯片短缺行列中 , 规模最大的企业 。   
汽车市场 部分热销车型提车须排队两三个月  
“部分车型的触摸屏等智能化要求高 , 芯片短缺后生产周期更长 , 部分热销车型没有现货下订 , 提车大概需要等待两三个月左右 。 ”广州新滘路上一家汽车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部分此前热销的车型影响较为明显 。   
纵观整个车市 , 继蔚来汽车公布因芯片短缺暂停生产5个工作日之后 , 上汽大众的部分车型开始停产 。 实际上 , 从去年12月开始 , 大众、沃尔沃、通用、吉利、福特等车企陆续表示 , 因半导体的供应紧张 , 暂停部分工厂的生产计划或者削减汽车产量 。 按照行业数据提供商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统计 ,  截至2021年3月29日 , 全球共六家汽车制造商因芯片短缺而减产的汽车数量达到6.5万辆 。 截至目前 , 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15.7万辆 , 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将因此减产超200万辆 。 而伯恩斯坦咨询亦预计 , 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 , 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 。   
芯片短缺正是令全球的汽车销量出现下降的原因之一 , 我国的汽车生产也不例外 。 据世界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的最新统计 , 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受疫情影响降幅达16% , 降至7800万辆以下 , 相当于2010年的水平 。 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则显示 , 2021年2月 , 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150.3万辆和145.5万辆 , 环比下降37.1%和41.9% 。   
市场预测 下季度有望打破缺芯局面  
“半导体厂商如果想为了汽车芯片订单扩产 , 就要面对投入大、投产周期长等现实问题 。 ”面对产能不足等情况 , 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相较于消费电子芯片 , 车规级芯片要求耐热耐寒、抗震耐磨 , 也要求更长的使用寿命 , 这意味着更高的质量与稳定性 。 去年芯片制造商面对车市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此消彼长 , 叠加汽车芯片的生产排期、国产芯片替代以及车企的积极作为 , 汽车芯片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   
“广汽集团成立芯片应对小组 , 及时协调芯片供应链问题 , 相关投资企业正持续加强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沟通 , 持续争取芯片与其他核心零部件的供应 , 尽力缩小零部件缺口 , 保障产品生产的正常运作;同时 , 通过调整生产计划等方式 , 最大化地生产受芯片短缺问题影响较小的车型 , 减少损失 。 ”面对缺芯 ,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就表示 , 目前来看 , 影响是暂时的 , 计划在后续通过采取对应措施追回 , 对全年产量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 广汽集团将继续挑战2021年全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的目标 。 据悉 , 广汽集团还通过建立风险零件应对机制 , 强化风险防范 。 早在2020年9月 , 广汽下属广汽资本就通过旗下福沃德基金投资了边缘人工智能芯片品牌地平线 , 广汽研究院、广汽资本分别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并联合发布广汽版征程3芯片 , 计划将在未来的车型中量产搭载 。   
连日来 , 很多汽车厂商动作频频 , 蔚来汽车等厂商正协调供应链资源 , 广汽集团还成立芯片应对小组协调“芯”事 , 而长安汽车则与四图维新展开合作 , 协助长安汽车提升汽车电子芯片及下一代域控制器的自主可控能力并建立相关标准 。 德国大众汽车甚至规划直接找半导体业者下单 , 并考虑自己设计芯片 。 此外 , 芯片国产替代的步伐亦正在加快 , 其中四维图新车规级MCU和胎压监测芯片均实现百万级出货 , 逐步打破国际大厂的垄断 。 据悉 , 其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覆盖车载信息娱乐、车联网、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身控制、车身传感器 。 采访人员留意到 , 长安汽车于近日与四维图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 双方将在汽车电子芯片和高精度地图应用等方面展开合作 。   
对于汽车芯片供应的后市预判 , 国泰君安最新研报指出 , 由于车载半导体生产周期至少半年 , 市场普遍预期2021年三季度后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 。 不过 , 产能紧张也带动半导体行业持续高景气 , IC制造、IC设备分别受益于产品提价和产能扩张 。 另据IHS Markit预计 , 受芯片短缺影响 , 随着芯片库存的不断减少 , 第二季度汽车行业受影响会更大 。 但在提高价格以及主机厂直接对接芯片企业等多重因素下 , 汽车芯片的供应会不断增加 , 预计会在第三季度逐步恢复正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