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火卫一(Phobos , 图片来源NASA)

1610年7月底 , 伽利略用他自制的望远镜隐约看到了土星环 。 虽然并不确知土星两侧的模糊光斑是什么 , 他还是给同行们写信 , 以易位构词的加密方式 , 谨慎地锁定这一新发现的归属 。 信中 , 他把“Altissimum planetam tergeminum observavi”(拉丁语:“我看到最高那颗行星由三部分构成”)打乱重组 , 代之以一串天书: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收到信的人 , 就有开普勒 。 他对这条暗语反复推敲 , 结果是:
Salve umbistineum geminatum Martia proles.
拉丁语:致意!狂怒的双胞胎 , 战神火星之子 。
开普勒尝试往火星方向破译 , 并非偶然 。 1610年上半年 , 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最大卫星 。 开普勒从那时就开始猜想:地球有一颗卫星 , 木星有四颗 , 那么火星介于其间 , 卫星应有两颗?
开普勒没能拆解伽利略的字谜 , 语法也有问题(umbistineum就不是个合乎语法的拉丁词汇) , 并且 , 从今天的科学认知来看 , 他的卫星递增猜想也没有道理 。 可是 , 冥冥之中 , 作为“天空立法者” , 似乎他说什么 , 大自然就得长成这样子 。 1877年8月 , 阿萨夫·霍尔在美国海军天文台 , 陆续发现了火星的两颗卫星——“狂怒的双胞胎 , 战神火星之子” 。 (开普勒把伽利略另一条暗语错解为“木星上有个红点 , 依数学路径移动” , 大自然只好遵命 , 在木星表面布置了大红斑 。 )
过了百十来年 , 又出了一则定量的神预言:1726年 , 乔纳森·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描写了飞行岛“拉普达”(对 , 就是宫崎骏《天空之城》的致敬式同名“拉普达”) , 那里的岛民科技先进 , 他们发现了火星有两颗卫星 , 分别以10小时和21.5小时的周期环绕火星运行 。
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实际公转周期分别是7.66小时和30.31小时 。 数量级算是对了 , 是吧?
所以 , 火卫上许多特征地形的命名 , 除了发现者、研究者之外 , 还有开普勒、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里的人物、景点 , 向这些歪打正着泄露天机的大神们致敬 。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许多人听到“卫星” , 会想起月球或者木星身边那四个大家伙 。 而这两颗火卫 , 却能带来严重的心理落差 。 它们小得可怜:火卫一平均直径22.5千米 , 火卫二12.4千米 。 给大家一个快速直观的印象:月球上的哥白尼环形山 , 直径就有93千米呢 。 它们太小太轻了 , 无法靠自身重力坍缩成一个球体 。 所以 , 与其说这是两颗卫星 , 还不如说是两座山、两块大石头 。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月球和两颗火卫在同一距离的大小对比(曲炯/摄制)
在地球上体重70公斤的人 , 到了火卫一表面 , 会觉得自己只剩40克 , 真是身轻如燕 。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火卫二的重力更弱 , 它表面的逃逸速度仅有每秒5.6米 。 假如在这里办运动会 , 只能安排举重、棋牌、电竞这些斯文项目 , 而体操、田径之类的 , 一个用力过猛 , 运动员就消失在茫茫太空 , 损失太惨重了 。
不仅个头奇小 , 这两颗卫星还非常暗淡 。 照到上面的太阳光 , 它们只能反射7%(对比:月球13% , 火星15%) 。
把这么小、这么暗的物体放到火星的距离上 , 还能被发现 , 真是很了不起 。 这里面并非全靠好运气 。 首先 , 霍尔使用的设备 , 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66厘米折射望远镜;其次 , 他开始观测的日子 , 距火星大冲(9月2日)不到一个月 。 霍尔发现火卫二当天(8月12日) , 火星到地球只有0.4个日地距离 , 随后几天 , 火星离地球越来越近 , 有充分的时间来核实 , 他看到的微弱光点是陪伴火星运动的 。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火卫二(Deimos , 图片来源NASA)

火卫一的英文名叫做Phobos , 火卫二叫Deimos 。 在希腊神话里 , 他们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称为玛尔斯和维纳斯)所生的一对双胞胎 , 象征畏惧和恐怖 , 常常紧随其父 , 出现在战场上 。
这两颗卫星距离火星非常非常近:火卫一的轨道半长轴只有2.76个火星半径 , 火卫二相对较远 , 但也仅有6.92个 。 再各自扣除一个火星半径 , 以得到它们相对火星表面的飞行高度 , 就更是在和火星跳贴面舞了 。 对比一下:地月之间的空间 , 最宽时可以并排摆其他七大行星呢(114个火星半径)!
于是 , 从火星上看 , 两颗卫星的视觉效果 , 尤其火卫一 , 会让地球人很不习惯 。
首先 , 火卫一自西向东的公转速度超越了火星的自转 。 这样 , 在火星上 , 就会看到一枚土豆从西方冉冉升起 , 以极易察觉的速度 , 在西沉的群星中逆流而上 , 划过长空 , 4小时15分钟后沉入东方地平线 。 每个火星日 , 它大约西升东落两次 。
(其实我们的月球以及太阳系的绝大多数卫星 , 都是从西向东公转的 , 只是它们跑得太慢 , 追不上主星的自转 , 所以从主星表面看起来 , 像是东升西落 。 )
火卫二稍微“正常”些 , 它还是东升西落的 。 但它也在努力向东追赶火星的自转 , 所以它的东升西落 , 在匆匆旋转的星空衬托下 , 显得格外悠长 。 每2.7个火星日 , 它才会出没一次 。 比起火卫一来 , 它又小又远 , 从火星上看 , 只是一颗较大较亮的星 , 轻易意识不到这是个“月亮” 。
火卫一每0.32天完成一次朔望 , 火卫二则每1.26天一次 。 不管从哪颗“月亮”来算 , 火星上的“月”都太短 , 没什么历法意义 。
其次 , 和火卫的公转轨道比起来 , 火星的半径就不可忽略了 。 火卫一在(火星)地平线附近时 , 距离明显比它过中天时更远 。 动笔画一画可以求得 , 它在地平线附近时 , 距离观察者大约2.57个火星半径 , 而它过中天时 , 则只有1.76个 。 地平线附近的火卫一的张角(0.14°) , 只有它过中天时(0.2°)的70%左右 , 这个区别 , 对于火星表面观察者来说 , 相当明显 。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相比而言 , 由于地月之间的极远距离 , 我们留意不到月球的这个视觉差异 。 甚至 , 还因为建筑的烘托 , 反而觉得地平线附近的月球更大些 。
第三 , 两颗卫星在赤道面附近低飞 , 由于行星球面的遮掩 , 在火星的高纬度地区 , 无法看到这两颗卫星 。 70.4°以上的极地看不到火卫一 , 82.7°以上瞧不见火卫二 。
最后 , 火卫一特别容易走进火星的巨大阴影里 , 这时 , 朝向夜面的低纬度地区 , 全都能看到这场“月全食” , 几乎每晚都有 。 与之相对的是 , 两颗火卫的尺寸都不能完全遮挡太阳 , “日全食”是不可能发生的 。 火卫一还能勉强称为“环食” , 火卫二就只能叫做“凌日”了 。
由于火卫们离得近、转得快 , 凌日几乎每天都在火星某处上演 , 而对于固定一处的观察者来说 , 只能等每火星年两次的“食季” 。 每个“食季”里 , 可以看到大约六次火卫一及最多一次火卫二凌日 。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
本文图片

火卫一凌日(图片来源NASA)

图为2013年8月20日 , “好奇号”拍摄的火卫一凌日 。 我们“天问一号”的计划着陆地点在乌托邦平原南端 , 属于中低纬度 , 盼望它也能分享火卫凌日的奇观 。
离主星极近 , 公转轨道极圆 , 所以毫无悬念地 , 这两颗火卫都已经被火星潮汐锁定 , 始终只以固定的半面朝向火星 , 就像我们的月球那样 。 但潮汐作用最终会毁掉火卫一:它正在逐渐缩小轨道 , 每百年朝火星下降两米 。 大约3千万到5千万年内 , 它会突破火星的洛希极限 , 解体化为星环 , 坠落火星 。 火卫二则被潮汐作用渐渐推远 。
这两颗行星的起源尚在争议中 , 主要的假说有捕获、吸积和撞击 。 它们的低密度、低反照率等特征 , 很像附近小行星带里的C型、D型小行星 , 而它们非常规整的近圆轨道又不像是临时凑合的作品 , 有人认为它们最初可能是作为一个联体被捕获的 , 被潮汐力拆分后 , 各自到了现在的位置 。 对火卫一的热红外探测显示 , 它富含硅酸盐成分 , 和火星表面很相似 , 从这点看 , 很像是撞击的结果 。 也有人认为 , 过去可能有大量小天体环绕火星运行 , 甚至形成过较大的卫星 , 这两颗卫星是星环或卫星解体后的残留 。
如果能登陆火卫 , 现场采集岩石土壤 , 相信能获得火卫起源的可靠证据 。 2011年11月 , 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号”(Fobos-Grunt)原计划登陆火卫一、搜集土壤并返回 。 可惜这枚探测器变轨失败 , 最终坠毁在地球大气层 。
和“福布斯-土壤号”一道坠毁的 , 还有我们的探测器 。 “萤火一号”搭车同往 , 不幸遇难 。
匆匆十年弹指一挥 , 这次我们不搭车了 , 让“天问一号”自己飞 。 目前 , “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运行 , 远火点大约18个火星半径 , 近火点距离火星表面只有280千米(0.0826火星半径) 。 它走的是极地轨道 , 远则俯瞰火星火卫 , 近则穿行二者之间 。 除了预设的火星探测任务 , 它能否带来与火卫有关的惊喜 , 让我们拭目以待 。

【火星卫星|“战神”之子——火星的卫星】来源:中国的航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