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人工智能|李德毅院士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2021年4月10日上午 , 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发 , 共有100项成果获奖 。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 ,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 并颁发荣誉奖牌和100万人民币奖金 。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 ,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焦李成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
2020年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100个获奖项目成果 , 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0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24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7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3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6项 , 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8项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介绍 , 今年是“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10周年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奖励与成果工作委员会将借助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奖励实行提名制的改革东风 , 在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的精心指导下 , 为打造“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这颗人工智能领域学界与业界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 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 一是率先优化职能 , 健全评审机制 。 一方面推进奖励评审委员会、奖励监督委员会职能 , 进一步明确“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坚持公益为本的原则 ,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 , 组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技成果(评价)鉴定 。 通过完善提名工作、简化公示内容、规范评审机制和加强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等,持续完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科学化和系统化运行机制 , 将过去由单位推荐的方法 , 改为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和机构等均可提名 , 打破部门垄断 , 并强化提名责任 , 不断促进科技奖励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 得到社会及科技界的高度认可 。 二是提升奖励基金池强度 , 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 通过提名评选优秀的智能科学技术项目成果 , 调动和激励广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 扩大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杰出贡献奖、专项奖芯片项目等九个奖种的授奖领域 , 相继募资1000万人民币奖金 , 用于专项奖励基金池的支持 。 实行“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提名制 , 突出“少而精”、“稀缺性”的奖励原则 , 完善提名工作办法及细则要求 , 授予“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荣誉证书 , 并颁发100万元人民币奖金 , 有效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大奖的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 , 在我国人工智能最高荣誉奖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 三是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 增设人工智能芯片奖 。 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赋能 , 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 , 授予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做出原创性和先进性成果的团队与个人 , 激励他们实现前瞻性基础及应用研究、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 奖项在鼓励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科学家或团队组织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 在我国微电子、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产生了积极反响 , 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奖项设立芯片专项奖的空白 。
据悉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 , 得到了人民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的支持 , 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核准 , 于2011年1月6日正式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 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 , 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 迄今 , 该奖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届评审颁奖活动 , 先后授予426个单位及行业机构 , 391个创新成果和项目 , 1403名学者及专家表彰奖励 。
采访人员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获悉 , 今年恰逢“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十周年 , 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 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过在苏州工业园区永久落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 , 同期举办“‘智创十年 赋能未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暨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等系列主题活动 。
推荐阅读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市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城市新变化 科技赋能深化文明成效
- 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点燃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可持续性|人工智能将重塑健康管理,业内专家认为可持续性是最大挑战
- 策源|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到2025年达到4000亿元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人工智能|佳都科技:已参与全国69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
- 数智|【受尊敬企业会客厅】 陈明键:在元宇宙,打造用人工智能发现药物的“乙世界”
- 人工智能|29岁当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