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极限挑战」,窥见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极限挑站》以综艺节目“人、场景、规则”搭建的宏观框架为前提 , 将细小改变置于宏大框架之下 。 在这些细小改变之中 , 我们得以窥见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

作者 | 杨睿琦
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 , 东方卫视《极限挑战》2019至2021年CSM55/59城市网收视排名均位列第一 , 其收视份额最高占比达12.24% 。
一方面 , 长期且连续的内容与规模庞大的受众为《极限挑战》成为搭载群体情感的“社会性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 。 另一方面 , 这也潜移默化地制造了局限:《极限挑战》的内容构建与表达存在一定“桎梏” 。
于是 , 一场关于主题核心的改变就此开始 。
从2019年的“长江行”到2021年的“一起去看幸福” , 《极限挑战》的主题从地理横截面的垂直维度上升至有关人们幸福生活的水平讨论 。 真实 , 再一次成为创作者在内容端的最强发力点 。
而综艺节目镜像化、拟态化、娱乐化的本质属性与《极限挑战》力求真实的话语表达进行着天然对抗 。 《极限挑站》以综艺节目“人、场景、规则”搭建的宏观框架为前提 , 将细小改变置于宏大框架之下 。 在这些细小改变之中 , 我们得以窥见了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

素人|「极限挑战」,窥见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文章图片

01 | “沉浸式体验”
“着火了 , 快出来 , 着火了!”
伴随着演员NPC急促的拍门声 , 大量烟雾自下而上逐渐蔓延 , 走廊里迅速充斥着喊叫声 , 白色烟雾逐渐笼罩镜头 。 下一秒 , 王迅在黑暗中摸索着起身 , 贾乃亮半裸着上身慌忙穿衣 , 黄明昊看着屋内的烟雾 , 倒头又睡了过去 。
这是《极限挑战》最新一期的“唤醒环节” , 从烟雾蔓延的一刻起 , 嘉宾和观众的五官开始共同联动 , 烟雾钻进了鼻子 , 来不及穿鞋的赤脚碰触在粗糙的大地上 , 耳边是尖锐的警报声、眼前是仓促逃跑的人们 。
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的逐一调动 , 将由雷佳音、王迅、贾乃亮、郭京飞、邓伦、黄明昊组成的新一代“极限男团”迅速置入“火灾突发”的现实背景中 , 沉浸式的场景设计下嘉宾与观众不自觉地完成跨越荧屏的身份置换 , 明星与素人的身份在此刻达到了边界的模糊 。 与此同时 , 综艺节目中“场景”的真实性得到了最大程度迸发 。
此刻的“场景”扩大化为容纳人行为、动作、个性的“场域” 。 一方面 , 在沉浸式的场景设计下 , 艺人面对镜头的模式感被天然消解;另一方面 , “真人秀”的“真” , 则通过感官互动构建沉浸式体验的综艺手法潜移默化成为“场景”的第一内核 , 完成“场景”规则下关于“真实”的改变与生发 。
以感官互动构建的联觉设计所构建的更大场域不仅以抽象形式存在 , 整期节目将拍摄地设置在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 , 封闭式的具象环境为真实的生发提供了另一种天然语境 。

素人|「极限挑战」,窥见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文章图片

在这座消防员们平时居住、工作、生活的大楼中 , “极限男团”们的沉浸式体验继续进行 。
“哇 , 这座大楼好高啊 。 ”雷佳音看着眼前的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大楼如此感叹 。 视觉表达首先登场 。 大楼共十五层 , 高达55.25米 , “极限男团”跟随两位消防教官学习消防装备穿戴后 , 即将在这里挑战“高空索降” , 从九层降落至六层、四层 , 模拟救援过程 。
每位“极限男团”成员额前都佩戴了主观镜头摄影机 , 视角从客观转为主观 , 观众们成为综艺的直接参与者 , 通过主观镜头以及对各位成员脸部表情的大特写镜头 , 被悬坠于高空所牵动的恐惧、紧张情绪得以精准表达 , 摄影机镜头的视觉传输将观众再一次拉进这场“沉浸式体验”中 , 人的感官在这里穿越屏幕再次联动 , 通过视觉的表达达到“极限真实” 。
在此前的宣传链路中 , 长视频的内容特性决定其并不能如短视频一样拥有迅速快捷的病毒式传播功能 , 于是由联觉建构的沉浸式体验往往作为节目营销中的一环以进行环节设置 。
而显然 , 走到第七个年头的《极限挑战》已经开始思路迭代 , 沉浸式体验并非只能是一种工具 , 而更可以是依托整体节目以营造节目氛围 , 强化节目调性的超强大语境 。
02 | “星素式结合”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 似乎所有综艺都致力于让艺人成为“人” 。
“明星”+“素人”的“星素式结合”已然成为大部分常规户外真人秀类综艺中的标配 。 在综艺节目的宏观框架下 , “人”的规则由两部分组成 , 可控的人与不可控的人 。
可控的人意指明星 , 作为节目主题的承载者与传达者 , 明星的表现以近乎完美的标准进行约束 , 以得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 而不可控的人则意指“素人” , 作为节目的随机参与者 , 他们“背负的”是意料之外的综艺效果 。
而《极限挑战》则对此规则进行颠覆 。 关于明星 , 《极限挑战》更倾向于根据每个艺人的性格特征为其找到相应的定位 , 进行“定型角色的非定式演绎” 。 关于素人 , 则一改此前同类型综艺中素人作为艺人关系塑造的“绿叶工具”的常规设置 , 选择将表达视角进行平移 , 在有关“人”的关系塑造中 , 素人获得了与明星同等的话语表达权 , 甚至成为节目情感搭建及传达过程中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一环 。
“我们11年出了5000次警 , (像我们中队的话)一年的出警量要达到1200多次 , 等于是每天都有2-3警 , 最多的时候是一晚上27起 。 ”
两位“素人”消防官兵对着同处一车的雷佳音、王迅、贾乃亮、郭京飞、邓伦、黄明昊所组成的“极限男团”和嘉宾龚俊介绍他们所处的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的工作体量 。
在此环节中 , 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星”与“素人”所拥有的的话语权在《极限挑战》的镜头再次完成置换 , “素人”拥有了等同于明星的表达权 , 而“明星”的综艺身份则更容易被荧屏前的观众进行情感联结与投射 。
这是《极限挑战》一直在做的事 , 即真正地将素人置于综艺节目环节设计与生产的一环 , 完成平等共通的“星素结合”体系的搭建与完善 , 这种“非常态”互动关系的建立 , 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综艺宏观框架下“明星”、“素人”共同构成“人”规则的呈现 。
《极限挑战》另一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即为明星与明星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 第七季秉持了此前《极限挑战》多元化人物混搭的核心概念 , 由雷佳音、岳云鹏、王迅、贾乃亮、郭京飞、邓伦、黄明昊组成新一代“极限男团” , 不同年龄、性格的碰撞完成了这一老牌国民综艺的代际融合 。
人们总是喜欢在综艺映射的拟态世界中投射自我真实的情感 , 王迅作为《极限挑战》“元老级”角色 , 在新一季的节目中似乎成为节目精神的体现与延续 。
曾有过当兵经历的王迅更多了种“主人翁”的心态 , 再一次回到部队 , 和“极限男团”成员们一起躺在床上 , 和“弟弟们”回忆起自己的新兵经历 , 一样的夜晚 , 一样担心突发事件而不敢入睡 。
从曾经的“极限三傻” , 到如今的“知心大哥” , 王迅的角色成长中凝聚着《极限挑战》最具特色的“剧情核” , 即“人与情感” 。
而2002年出生的黄明昊(Justin)首次成为《极限挑战》“极限男团”一员 , 这也是所有“极限男团”成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 在整期节目中 , 黄明昊的身上承担着“成长”的愿景 , 年龄并非限制 , 而是完成代际融合的前提 。
高空索降的挑战过程中 , 黄明昊拉着王迅的手说“迅哥 , 我们走吧 , 不要逞强” , 王迅则拉着黄明昊的胳膊说“我不是逞强 , 真的有你在这个节目 , 给了我很多勇气 , 我希望能够像你一样 , 越来越年轻 。 ”

素人|「极限挑战」,窥见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文章图片

王迅、黄明昊 , 一“老”一“新” , 吸纳偶像出身的黄明昊加入“极限男团” , 一方面是《极限挑战》对更为年轻的“Z世代”市场的注意与需求 , 另一方面则以不同阶段的艺人组成“极限男团” , 以更高效率打破受众的年龄圈层 , 达到更广范围的节目传播 。 而王迅的存在则承载着《极限挑战》的情感传输以及核心价值的表达 , 用“人与人”的关系塑造《极限挑战》超越年龄的专属故事与独特情感 。
和其他户外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有很大不同的是 , 《极限挑战》以主题为依托建立独特叙事情境 , 所有走进这一情境的明星的行为、关系、逻辑都有强有力的叙事支撑 , 以叙事支撑开始 , 一方面人物弧光得以建立 , 个体与个体开始建立联结 , 另一方面由人物搭建的关系网络开始以情感深化叙事 , 完成综艺的灵魂注入与真实表达 。
03 | “具象式成长”
“刚开始 , 就真的把这个当做(一种体验) , 就觉得是来体验的 。 但真的身临其境的时候 , 你会觉得时时刻刻与死神打交道 , 内心是慌的 , 当你把人救出来的时候 , 我说可能那个就是存在的意义 。 ”
节目最后 , 贾乃亮眼眶泛红对着镜头说了这番感言 。
此时的他们刚刚完成一场实战救援演习 , “极限男团”们被分为“高空灭火组”、“高空救援组”、“地铁特种救援组”以及“地铁搜索组” , 节目初期的“嘻嘻哈哈”已然不见 , 所有人跟随消防士兵进行搜索、救援 , 主观镜头再次出现 , 贾乃亮头顶装置的摄像机跟随他记录火场险情及救援伤员的全程 , 观众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跟随“极限男团”成员们的主观视角体验搜救、灭火、救援的全过程 , 观众与嘉宾共同这一场“具象式成长” 。 至此 , “体验”不仅是“体验” , 角色与观众的角色不断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换 , 情感与成长通过镜头传输至受众 , 这场有关成长的“规训”已然静默完成 。
这是综艺节目的常规书写法则 , 即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下经由规训达到改变 , 完成成长 。 《极限挑战》中的人物成长总是具象式的 , 这并非是某种情绪与精神的刻意表达 , 而是整个综艺路径的完整串联 。 “规则”与“场景”是形成“人物”的丰厚土壤 , 综艺中人的个性在此萌发、生长以及最后被感知 。
个体的成长背后往往承载着有关节目核心价值的多重探索与核心表达 ,当消防元素与与叙事文本巧妙地融合 , 现实关照和时代性便开始鲜活映照 , 实现了关于真实的另一种触达 。
另一种成长则属于《极限挑战》本身 , 艺人们的“具象式成长”似乎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即将迎来“七周岁”生日的老牌综艺 。
七年时间里 , 《极限挑战》不断加强“现实芯”的植入 , 开始探寻从“综艺产品”成长为“文化产品”的一种可能性 , 以此为目标导向逐步完成产品的内在革新与逻辑迭代 , 一方面逐步摆脱传统综艺节目的内在逻辑与视角 , 开始从多维度进行“文化属性”的塑造及综艺主体性的萌发 , 另一方面则真正从形式落实到内容 , 追求属于《极限挑战》特有的综艺文化生产新方式及内容价值的核心表达 , 即“诚实地去揭示人们所作所为背后的真实” 。
以时间为积淀的“具象式成长”为以《极限挑战》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的表达真实 , 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
【素人|「极限挑战」,窥见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素人|「极限挑战」,窥见真实的另一种可能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