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目前来看 , 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过程仍然较为复杂 , 虽然机器人可以完成一些标准化、程序化的操作 , 但整个过程仍需要医生的参与和辅助 新华社图
[ 有统计数据估计 , 到2027年 , 外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00亿美元 , 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销售来自中国市场 。]
天智航(688277.SH)4月9日披露了2020年全年业绩显示 , 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亿元人民币 , 同比下降40.8%;实现归母净亏损超过5400万元人民币 , 较上年同期3000万元人民币的亏损幅度扩大 。 报告期内 , 公司毛利率为77% , 同比降低8个百分点 。 从业务结构来看 , “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天智航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 营业收入为1.1亿元 , 营收占比为88% , 毛利率为83.4% 。
4月10日 , 中信建投发布了一份关于天智航公司专项现场检查报告 , 报告披露经现场检查了解 , 天智航2020年度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 一是受新冠疫情影响 , 医疗机构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新冠病患的收治及防疫 , 其他病患减少了就医频次 , 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采购招标、装机和使用都受到影响 , 销售数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 , 公司主要产品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临床应用处于市场推广初期 , 报告期内公司直销模式下销量较上期下降幅度较大 , 导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 。
科研型企业的商业化之路
2020年7月7日 , 天智航登陆科创板 , 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 。 上市一周后 , 股价就从上市当天的86元暴涨至141元的高位 , 涨幅接近翻番 。 不过此后股价一路下跌 , 截至4月9日收盘 , 天智航股价仅为31.57元 , 较上市首日的收盘价下跌超过六成 。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续督导工作指引》第二十六条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亏损或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50%以上情形的 , 保荐机构需要对其进行专项现场检查 , 并上报上海证券交易所 。
中信建投建议天智航应根据疫情的情况合理调整经营策略 , 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 加强公司核心产品的应用推广工作 , 提升营业收入规模、防范相关经营风险 , 并针对公司业绩下滑的情况做好相关信息披露工作 。
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时的定位是一家科研型的企业 , 并获得了包括美国强生等公司的支持 。 去年11月 , 该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 并已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 , 进入创新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审批阶段 。 这款产品目前在国内尚无同类产品上市 。
尽管在研发专利、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早已处于行业内国际领先 , 先后实现了多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产品注册并开展了常规的临床应用 , 被业内誉为“中国版达芬奇” , 但该公司仍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 。
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开发出了全球知名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 , 并开拓了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市场 。 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主要用于泌尿外科手术 , 目前在亚太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销售占到了全球销量的六分之一左右 。
中国市场的成长空间还很大 , 以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为例 , 在美国 , 每1000万居民中的渗透率就达到了112台 , 而在亚洲 , 每1000万人的渗透率仅为3台 。 投资人认为 , 手术机器人肯定是未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 , 能够提升手术的精准化和标准化 。
“手术机器人肯定是未来的投资方向 , 中国像天智航这样的企业其实都不错 , 但是要盈利还是需要时间 , 就连达芬奇这样的机器人公司也才刚盈利没几年 。 ”一位国内专注于医疗领域的投资人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跟风”卡了创新的脖子
有研究人员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目前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跟风” 。 “大方向都是让欧美来主导引领了 , 但是我们的医生和欧美医生的培养路径不同 , 他们有自己的临床技巧和方法 , 别人的鞋 , 我们穿肯定别扭 。 ”同济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人员齐鹏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拥有巨大的空白 , 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将成为一个颠覆性的技术 ,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机器人真正解决临床医生的痛点 。 ”齐鹏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来看 , 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过程仍然较为复杂 , 虽然机器人可以完成一些标准化、程序化的操作 , 但整个过程仍需要医生的参与和辅助 。 ”
此外 , 手术机器人市场应用现阶段尚存在规模化不足、价格高、使用准备流程复杂、医患对机器人辅助手术认知尚待提升等因素制约 , 手术机器人产品想要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培训所需的设备资源成本、产品标准以及法规政策的制定也成为阻碍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的瓶颈 。
不仅仅是天智航这样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初创公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 , 针对外科和介入治疗领域的大型手术机器人公司也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临床治疗系统副总裁浦峥嵘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最大的挑战是上市注册 , 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技术产品 , 我们还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数据 , 来获得监管的认可;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于国内缺乏机器人相关产品准入标准 , 需要药监联合各企业和专家尽快建立 。 ”
【市场|天智航收入大降亏损扩大 “中国达芬奇”盈利路漫漫】有统计数据估计 , 到2027年 , 外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00亿美元 , 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销售来自中国市场 。 过去几年中 , 中国已经有超过30家从事手术机器人的医疗设备初创企业获得融资 。
齐鹏认为 , 鼓励创新最关键的是在领域里需要有良性竞争 , 现在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竞争格局尚未形成 。 “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 , 可能还是因为目前大多数的手术机器人方案都是根据国外临床需求和技术方案来论证的 , 无法完全解决国内医生手术过程中的临床痛点 。 ”齐鹏表示 , 这在未来将成为工程界和医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IT|新航空图像拍摄系统Microballoon:可重复使用且成本更低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爆发|中信证券: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惯性导航刚需爆发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能力|有了长续航的独立通信手表,就不必为出门没带手机而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