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 做阅读的主人 , 让多元的阅读形式和丰富的阅读内容“为我所用” , 过上更充实、更有效的阅读生活
在印刷时代 , 我们谈到阅读 , 想到的是青灯黄卷、白纸黑字 , 是人与纸、字与墨的亲密时刻 。 进入数字时代 , 数字媒介成为语言文字的新载体 。 我们的阅读场所从图书馆、报刊亭、书案前 , 慢慢转移到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各类移动阅读应用当中 。 网络文学、新媒体文章、音频听书这些线上阅读形式 , 正在成为阅读的主流渠道 。
线上阅读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内容传播渠道 , 我们获取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更多了 。 但与此同时 , 我们却很难完整读完类似《红楼梦》这样大部头的著作 。 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经常会标明需要几分钟读完 , 微博、朋友圈的文字常常不过百字 。 我们阅读的总体时长可能在变长 , 但阅读时间常被切分成碎片 。 眼花缭乱的各类读物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 , 降低了读者的阅读耐性 。 这种追求“即时满足”的浅尝辄止的阅读 , 有人称之为浅阅读 。
浅阅读是相对于深阅读而言的 。 现在所说的深阅读是印刷时代阅读方式的延续 。 深阅读面对的文本往往篇幅更长、难度更高 , 需要读者注意力高度集中 , 持续性投入 , 由此得到一种“延迟满足” 。 人们通过深阅读获取的不是想法 , 而是思想;不是脑洞 , 而是创造力;不是思维碎片 , 而是思维范式 。 深阅读对于传承人类的智慧 , 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
但是 , 阅读的深浅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 我们现在提倡的深阅读 , 曾经也可能是一种浅阅读 。 一个挑灯攻读《尚书》的读书人 , 可能会认为白话《水浒传》有些浅显 。 阅读的内容越来越通俗 , 但世界的信息、人类的知识也随之得到扩散 。 浅阅读在平等获取知识、普及文化、打破信息壁垒等方面 , 功不可没 。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 , 比辨析深浅阅读更重要的 , 是在被动阅读与主动阅读之间做出选择 。 在阅读资源匮乏的年代 , 人们倾向于积极主动的阅读 。 而今 , 阅读资源极度充裕 , “能不能读到”的问题 , 让位于“选择读什么”的问题 。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资源 , 很多读者患上了“选择恐惧症” 。 人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 , 什么不是 , 所以干脆把选择权交给阅读平台 , 交给智能推送这个新功能 , 交给强大的算法 。
【选项|面对多元“选项” 更要主动阅读(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算法透露了数字时代的显著特征:人的行为、性格、趣味可以被大数据量化、分析 , 从而变得可预测、可追踪 。 在“推荐”页面里 , 信息的选项看似增多了 , 但多种多样的选项不会同时出现供用户选择 , 而是一次只出现一个 。 这样一来 , 信息之间的横向比对、斟酌、辨别 , 被省略和跳过了 。 人们面对信息常常只有两个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 。 长此以往 , 阅读平台会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与趣味模式 , “精准投喂”用户想看的信息、爱读的书 。 困住人们的“信息茧房” , 就是这样形成的 。
因此 , 重要的是倡导一种主动阅读的文化 。 一是主动筛选阅读资源 , 从各种算法、各种“推荐”那里 , 拿回自行选择信息的权利 。 在不被算法裹挟的同时 , 让算法成为阅读的助手 。 利用算法来明确自己阶段性的阅读需求和趣味 , 进而调整阅读计划 。 二是主动调配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时间 。 在难以整合的碎片化时间里 , 可以以浅阅读为主 , 掌握时效性更强、更务实的信息 。 有整块时间的时候 , 就切换到深阅读模式 , 打开书架上的纸质书或者手机里的电子书 , 沉浸到一个长篇故事或者投入到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当中 , 沉下心来滋润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心智 。 在数字时代 , 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 做阅读的主人 , 让多元的阅读形式和丰富的阅读内容“为我所用” , 才能过上更充实、更有效的阅读生活 。
作者:贾 想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模式|荣耀60和iQOO Neo5S,全面对比告诉你谁更值得买
- Samsung|三星或为Galaxy S22 Ultra提供1TB超大存储选项
- 字体|小米年终发布会总结:3199 元起,小米 12 全面对标 iPhone
- 电芯|小米12年度旗舰正式发布!3699元起,双尺寸双高端全面对标苹果
- IT|头号“电动吹”李斌的胜负手
- 菜单|扫码点餐仍是唯一选项
- Apple|薪酬不公、多元化不足 苹果首次被股东要求展开民权审计
- 最新消息|茶颜悦色月亏2000万,员工薪水2000多元?创始人吕良道歉
- the|拜登警告美国人:不接种疫苗,将面对“重症和死亡之冬”
- Windows|Windows Terminal已成为Windows 11的默认终端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