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小牛电动CEO李彦:烧不起四轮车的钱,将专注在城市微出行


界面|小牛电动CEO李彦:烧不起四轮车的钱,将专注在城市微出行
文章图片
图1/1
【界面|小牛电动CEO李彦:烧不起四轮车的钱,将专注在城市微出行】图片来源:<span id="usstock_NIU"><a href=http://www.40792.com/news/view/"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usstock/quotes/NIU.html" class="keyword f_st" target="_blank">小牛电动
采访人员 徐诗琪
大企业纷纷下场做新能源车 , 二轮电动车这个稍显传统的市场也没闲着 。 2021年开年 , 滴滴与哈啰出行都宣布要自造二轮电动车了 。
“小电驴”为何成了香饽饽?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 , 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生产、消费以及出口国 , 保有量突破三亿 , 近十年的年产量在2500-3500万辆左右 。 换句话说 , 几乎每四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骑电动车 。
尽管市场趋于成熟 , 但2019年开始实行的新国标让厂商们嗅到机会——按照新国标规定 , 一些老旧的电动车不能上路了 , 必须替换成新的、符合规定的车 。 而2021年正是许多省市设立的政策过渡期最后期限 , 今年或会迎来电动车换新高峰 。
以小牛电动为代表的锂电池电动车厂商成了受益者 。 2014年成立 , 2018年纳斯达克上市的小牛 , 在成立之初就被视作搅局者 , 它选择了更高成本的锂电池而非传统厂家用的铅酸电池 , 4000往上的价格也比雅迪、爱玛们高了一个档次 , 并且较早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 , 提升了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水平 。
近期 , 小牛电动升级了自己的产品矩阵 , 推出包括GOVA F0、GOVA C0及小牛电动滑板车等十款产品 , 覆盖了电摩、电动自行车和滑板车 。
CEO李彦说 , 小牛已经进入“2.0”时代 , 拥有180万的用户 , 去年卖了60万辆电动车 。 他放言 , 下一阶段的目标是:5年后年销售量达到600万台 , 也就是销量翻十倍 。
创始人李一男离开后 , 小牛电动的确发展地较为健康 。 它走过了成立初期的“烧钱”状态 , 自2019年开始盈利 , 到2020年公司营收24.4亿元(人民币 , 下同) , 净利润1.69亿元 , 毛利率达到行业较高的23% 。 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 , 2021年第一季度 , 小牛电动总销量近15万台 , 比去年同期增长2.7倍 , 其中国内同比增长321.5% 。
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 例如其单价太高 , 在下沉市场无法和雅迪、新日等传统厂商竞争;而自己最擅长的锂电领域 , 也正遭遇传统厂商和新兴的滴滴等竞争对手的突击 。
关于这些问题 , 李彦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
以下为包括界面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实录 , 略有编辑 。
问:造车是一个趋势 , 小牛会不会考虑做四轮车?
李彦:我们还是定位在城市的微出行 , 而且是单人出行 。 其实最省事的交通方案是公交地铁 , 但是它不能点对点 , (所以才有电动车的必要) 。 再看新能源汽车 , 一度电开六七公里 , 但我们能开60公里 , 而且一辆汽车占的道路资源里能放下4辆电动车了 , 所以说做汽车和我的出行理念是相违背的 。
第二 , 说实在的我们也烧不起钱 , 100亿的门槛 , 不管是人民币还是美金 , 我们烧不起 。 我们还是一个几十亿美金市值的小公司 。
问:去年小牛开了几百家线下店 , 那在三四线城市或者更下沉的城市 , 接下来如何布局?
李彦:截止到昨天(4月6日)为止 , 我们在中国是有2000家门店 , 尽管这样说 , 这2000家门店主体还都是在一二线及部分的三线城市 。 比如说在北京 , 在上海都已接近有100多家以上的门店 , 在少部分三线城市和四五六线城市 , 整个渠道网络的布局还不够多 。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销售人员团队没有足够渗入到每个市场 , 尤其到三线再往下渗入到乡镇市场 , 我们也在不断构建团队 , 不断推出新品来覆盖这些市场 。 中国的整个市场如果一年4000万辆、存量有2亿市场的话 , 市场空间巨大 。 我们现在只是覆盖了冰山上一小角 , 对我们来讲这个前景会很大 。
问:怎么看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小牛未来在战略上如何应对这种竞争格局?
李彦:首先整个大市场是增长的 , 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于疫情期间大家对个人出行的选择 。 第二个是锂电占比的增长 , 2019年的时候 , 锂电可能占市场的整个比例不到10% , 而是7%到8%的样子 。 2020年的时候大家说占15%、16% 。 如果整个市场增长10%到20%、20%多 , 锂电的占比分量在double增长 , 实际上我们面对的这个市场的增长每年的增速是双倍还要再多 。
在我们2015年出来的时候 , 全国当时卖锂电也就是大概有个几十万台 。 现在看去年的时候锂电有四五百万台了 , 因为这个市场太高速增长了 , 那么不管是两轮电动车之前的厂家还是新的厂家 , 大家一定会进来 。
现在有更多品牌进入智能锂电两轮电动车 , 对我们是非常好的事情 。 第一是大家一起把这个市场做的更大 , 第二也是会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智能化、锂电化和品牌化方向良性发展 。 整个行业不是走低端化、成本化、低价化的逻辑 , 那样的话对大家只会做一些更低质量的产品 , 那么每个品牌最终也没有什么利润可赚 。
未来我认为出行品类会是multiple winner(多个赢家)的局面 , 有多种风格就一定会有多家品牌 。
问:考虑过做共享电单车吗?
李彦:有厂商来谈过合作 , 但实在做不了 。 我们如果只做代工的话毛利很低 , 同时他们(共享电单车厂商)也不需要这么好的车 , 对吧?
这块不是我们不想做 , 而是不会做 。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 。 可能其他做1500元单价的厂商就有专人研究如何做到极致的成本 , 同时还有一定安全性和低能耗 。 这些我们现在不会 , 我们从过去四五千的产品 , 到现在学会做2000多的产品 , 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
问:前阵子九号公司推了一款氢能源电动车 。 小牛会考虑锂电以外的其他新能源吗?
李彦:我们对所有的动力系统都不排斥的 , 如果这个新能源是很好的 , 我们愿意拥抱接受 。 但是我们擅长做的是 , 把它做到量产化和平民化 。 就像2015年我们发现一块锂电池2000块钱就可以搞定 , 普通消费者可以用 , 而且安全度够了 , 所以才出来做 。
所以这方面我们一直在研究、在看 , 但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是这个东西是可量产 , 同时安全性够 。
问:外界评价小牛电动是电动车界的小米 , 你认同吗?
李彦:不认同 , 小米这个企业太伟大了 , 我觉得我距离他很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