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五位老友,靠顺风车撑起一个IPO:估值约100亿



投资界|五位老友,靠顺风车撑起一个IPO:估值约100亿
文章图片
图1/3

嘀嗒出行一直保持低调 , 但背后投资方阵容颇为豪华——IDG资本、高瓴、京东、携程等 , 更重要的是 , 创始人宋中杰和出行教父李斌交情颇深 。
作者 I 刘博 杨继云
又一只独角兽步履蹒跚走向IPO 。
【投资界|五位老友,靠顺风车撑起一个IPO:估值约100亿】投资界消息 , 4月13日 , 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 。 早在去年10月 , 嘀嗒就曾曾向港交所公开递交招股书 , 却在上周失效 。 没想到几天后 , 嘀嗒再度冲击港交所 。
这是一个始于团购时代的创业故事 。 2010年 , 从谷歌离职的宋中杰和他的好友们一起创办了一家团购网站——嘀嗒团 , 不过在千团大战总败阵下来 。 2014年 , 公司摇身一变 , 从拼车切入了出行领域 。 充满戏剧性的是 , 经历2018年滴滴顺风车事件后 , 嘀嗒出行迅速异军突起 , 靠着顺风车业务做到一年8个亿的营收 。
出行领域向来刀光剑影 。 嘀嗒出行一直保持低调 , 但背后投资方阵容颇为豪华——IDG资本、高瓴、京东、携程等 , 更重要的是 , 宋中杰和出行教父李斌交情颇深 。 截至目前 , 李斌旗下蔚来资本和易车 , 分别是嘀嗒出行最大和第四大的外部股东 。 一旦完成IPO , 李斌有望收获继易车、易鑫、蔚来之后第四家上市公司 。
离开谷歌后 , 这五人连续创业:
7年做出百亿估值
嘀嗒出行的背后 , 是一众“谷歌帮”创业者的连续创业史 。
创始人宋中杰在IT行业有着超过25年的经验 , 他曾在惠普前后任职长达12年时间 , 后在2006年加入了谷歌中国 , 负责代理商渠道 。 宋中杰成为当时谷歌中国本地唯一的总监级商务高管 , 一度被誉为“谷歌渠道之父” 。
正是在谷歌 , 宋中杰结识了日后三位重要的创业伙伴——时任谷歌中国高级渠道经理的李金龙、时任谷歌中国项目拓展经理的朱敏和时任谷歌中国渠道客户经理的李跃军 。
2010年 , O2O模式在国内愈发火热 , 从谷歌离开的宋中杰决定“要抓住创业梦想的尾巴 。 ”于是 , 他选择联手李金龙、朱敏、李跃军 , 又拉来曾在百度任职的爱帮网老同事段剑波 , 共同创立了团购网站“嘀嗒团” 。

投资界|五位老友,靠顺风车撑起一个IPO:估值约100亿
文章图片
图2/3

对于嘀嗒团 , 宋中杰与创始团队寄予了厚望 , 曾在一天之内同时上线北京等六大城市 , 开创团购网站首日上线最大场面 。 但想要在“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并不容易 , 最高峰时曾跻身行业第三的嘀嗒团 , 算上过桥贷款也只拿到了共9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 融资节奏太过缓慢 , 直接导致其在主流团购网站的竞争中逐渐落败 。
2013年年底 , 宋中杰与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转型自救 , 摆在他们面前的共有四条路:P2P金融、在线教育、到家O2O和出行 。 在经过一系列调研之后 , 团队将方向锁定在了出行领域 。 但在当时 , 滴滴与快的正打得火热 , 如何避免正面遭遇这些出行巨头 , 成了宋中杰眼前最紧迫的工作 。
直到2014年1月 , 有一天宋中杰在国贸开完会出来打车 , 站了半个小时也没打到一辆车 , 但在他眼前有很多空的私家车经过 。 “当时我想 , 有那么多的空座位 , 我要打车反而打不到车 , 是不是应该把那些空座位利用起来 , 解决这个问题 。 ”宋中杰曾回忆道 。 在这之后 , 他与团队决定从拼车服务切入出行领域 。
2014年5月1日 , 嘀嗒拼车APP正式上线 , 很快便在细分赛道成为了领跑者 。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 , 2015年4月 , 嘀嗒拼车在日均活跃用户覆盖率就已占比59.88% 。 随后 , 嗅觉敏锐的嘀嗒拼车又在2017年9月宣布进入出租车领域 , 成为一个出租车、顺风车兼具的移动出行平台 。
随后 , 嘀嗒拼车迎来了品牌升级 , 正式更名为嘀嗒出行 。 与此同时 , 滴滴顺风车风波让嘀嗒得以抓住时机 , 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 。 2020年9月 , 嘀嗒出行公布了6周年业绩 , 其顺风车峰值应答率已经超过70% , 并实现了连续15个月盈利 。
直至去年10月 , 嘀嗒出行决定奔赴IPO ,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 彼时估值约百亿元人民币 。 但在此之后 , 虽然时常传出IPO新进展 , 嘀嗒出行官方却一直未有官宣 , 直至上周港交所官网显示该申请已失效 。 对此 , 嘀嗒出行官方回应称 , 交表后6个月更新上市资料是正常程序 。
4月13日 , 嘀嗒出行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 并对业务情况及相关数据进行了更新 。 此次更新 , 也意味着嘀嗒出行距离IPO敲钟又近一步 。 回顾一路走来 , 宋中杰曾感慨“我们走的是一条很难的路 , 这条路不会轻易让你成功 , 你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 。 更重要的是 , 你需要先人一步看到未来和终局 。 ”
一年进账8亿 , 顺风车生意占9成
从滴滴指缝长出来的小巨头
冲击“网约车第一股” , 嘀嗒出行凭什么?
最新上市申请显示 , 嘀嗒出行是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型移动出行平台 , 采用双轮驱动的策略 , 专注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发展 。 作为国内顺风车赛道的早期玩家 , 嘀嗒出行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 , 同时 , 嘀嗒出行在出租车网约市场中排名也达到第二 。
招股书显示 , 2020年 , 嘀嗒出行全年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5.81亿元增加至7.91亿元 , 2018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9% 。 同时 , 2019年及2020年 , 嘀嗒出行经调整净利润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16亿元和3.43亿元 。

投资界|五位老友,靠顺风车撑起一个IPO:估值约100亿
文章图片
图3/3

其中 , 嘀嗒顺风车服务所得收益为7.056亿元 , 出租车网约服务所得收益为0.389亿元 , 提供广告及其他服务所得收益为0.469亿元 。 三者的对应占比从2019年的91.9%、1.1%、7.0% , 变为2020年的89.2%、4.9%、5.9% 。 换言之 , 这家公司靠的就是顺风车业务 。
随着疫情好转 , 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 , 嘀嗒出行的交易总额及订单量恢复了增长态势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 嘀嗒出行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 , 2018年、2019年、2020年 , 嘀嗒顺风车搭乘订单分别为0.482亿份、1.785亿份和1.463亿份 , 同期交易总额分别约为19亿、85亿及81亿 。
此外 , 嘀嗒的用户群体也在持续扩大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 嘀嗒出行的注册用户数由2020年6月30日的1.8亿 , 增加到2.05亿;认证私家车主数由980万增至1080万;顺风车累计搭乘乘客数从3670万增加至4200万 。
但安全性问题仍然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 。 2020年12月7日 , 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嘀嗒、哈啰等顺风车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式约谈 , 涉及问题主要是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 , 并存在部分安全风险隐患 。
对此 , 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中指出 , 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 , 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 。 嘀嗒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该等变化 , 且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 。
随着新版上市申请的递交 , 嘀嗒出行背后的投资方阵容也浮出水面 。 据不完全统计 , 嘀嗒出行成立至今已公开完成4轮融资 , 其中仅在2014年9月至次年4月的8个月时间内 , 就先后获得了3轮融资 。
IPO前 , 宋中杰等5位联合创始人通过5brothers Limited持有公司34.43% , 为嘀嗒出行大股东 。 而宋中杰、李金龙、李跃军、朱敏及段剑波分别拥有5brothers Limited的59.33%、10.87%、10.87%、10.87%及8.06%权益 。
机构投资方持股情况方面 , 招股书显示 , 蔚来资本持股为21.60% , IDG资本持股为10.23% , 崇德投资旗下Eastnor Castle Limited持股为7.15% , 易车持股为4.95% , 高瓴资本旗下HH SPR-IV Holdings Limited持股4.14% , 京东旗下Sumptuous持股4.14% , 携程持股2.86%;Trustbridge Partners V, L.P.持股为1.47% 。
作为易车网、蔚来汽车的创始人 , 李斌对嘀嗒出行尤为看好 。 “见李斌之前我没有报太大期望 。 ”嘀嗒出行CEO宋中杰曾回忆 , “他的易车网是媒体和交易 , 我做的是拼车出行 , 当时觉得不太靠谱 。 ”但事实却出乎意料 , 双方在北京东三环的昆仑饭店只谈了一个小时 , 李斌就决定出手投资 , 告诉宋中杰“那就干吧” 。
在此之后 , 李斌又通过易车网、蔚来资本对嘀嗒出行连续加注 。 虽然据招股书披露 , 李斌仅在嘀嗒担任非执行董事 , 但实际上 , 与其惺惺相惜的宋中杰曾在2018年邀请他加盟嘀嗒出任董事长一职 。
另一重要机构投资方IDG资本 , 与嘀嗒团队的渊源更深 。 早在嘀嗒团时期 , IDG资本就曾对其进行了A轮投资 。 资本寒冬导致嘀嗒团预想的B轮融资打了水漂 ,IDG资本则是雪中送炭 , 提供了数百万的过桥贷款 。 虽然在O2O的烧钱大战中 , 嘀嗒团还是败下阵来 , 最终与洛维网合并 , 但IDG资本却对嘀嗒团队持续看好 , 继续投资了嘀嗒拼车 。
谈及IDG资本 , 宋中杰感触颇深 , 他曾表示:“如果我之后有什么赚钱的项目 , 我会愿意先找IDG资本 , 让IDG资本获利 。 我相信很多IDG资本投资的企业 , 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心态 。 ”
出行教父李斌 ,
即将坐拥第四家上市公司
嘀嗒的IPO野望 , 是李斌出行版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21年前 , 李斌创立了国内最早的汽车网站之一“易车网” , 从此开始了在出行领域多年的深入布局 。 截至目前 , 李斌已经收获了易车、易鑫、蔚来三家上市公司 , 通过其个人、易车和蔚来资本 , 更是投资了几十家出行相关公司 。 谋篇布局二十多年 , 一幅巨大的出行版图正徐徐铺开 。
回看过去 , 易车网的波折起伏 , 就好像李斌的出行帝国一样充满了坎坷 。 2000年6月 , 北大毕业3年、与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共同打拼又出局后 , 李斌创建成立了北京易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作为国内最早的汽车电商网站 , 他很快就拿到了1000万的投资 。
然而 , 时代带来了无可避免的伤疤——互联网泡沫破裂了 。 易车生死存亡之际 , 李斌决定收购所有人投资者的股份 , 让投资者安然退出 , 自己则背上了400万的债务 , 只能硬抗 。 上天眷顾 , 最终易车挺过了危机 。 2003年非典之后 , 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 , 易车也得以正式翻身 。
2010年11月18日 , 易车网上市 , 市值近10亿美元 , 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汽车媒体公司 , 也是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国汽车垂直网站 。
这是李斌收获出行上市公司的开端 。 此后 , 2017年 , 脱胎于易车网的易鑫集团也成功IPO;而让李斌再度声名大噪的 , 是蔚来汽车在2018年赴美IPO , 李斌又一次站在了汽车行业的浪潮之巅 , 背后站着数十家VC/PE和科技巨头 。
这一次 , 嘀嗒赴港上市 , 意味着李斌有机会再度收获一个IPO 。 根据嘀嗒的招股书 , 李斌旗下的蔚来资本是嘀嗒的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 , 易车则排在第四位 , 足以见得李斌对于嘀嗒的重视 。
事实上 , 嘀嗒并不是李斌投中的唯一独角兽 。 在圈子里 , 李斌常常被称为“摩拜单车背后的男人” , 当年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带着她的团队去见了李斌 , 关于共享单车的想法 , 两个人不谋而合 , 当晚 , 李斌还想出了品牌的名字:Mobike(mobile和bike的合成词) , 中文名为摩拜 。 接过李斌146万的天使投资后 , 胡玮炜便开始创业 。
后来共享单车大战行至中局 , 美团37亿美元收购摩拜单车 , 李斌当初投资的146万换回了13.4亿——2年多近百倍的巨额回报 。 但他也不免感慨 , “共享单车现在有点乱 , 我没时间管了 , 如果我不离开 , 现在不应该是这样子 。 ”
在他多年来重度参与的出行圈里 , 这位出行教父的投资十分深入和广泛 , 涉及到汽车电商、整车制造、汽车后市场、汽车周边服务、移动出行等等细分领域 , 投资了嘀嗒、摩拜、车和家、优信二手车、天天拍车等等几十家公司 。
而收获期 , 也在渐渐来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