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图森:6个问题了解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


|拆解图森:6个问题了解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高雅
来源:甲子光年(ID:jazzyear)
就在今天晚上 , “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要来了 。 如果不出意外 , 美东时间4月15日 , 图森未来(以下简称“图森”)将在纳斯达克上市 , 股票代码TSP 。
与此前看客们的期待不同 , “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率先解放的 , 是货车司机们的双手 。 今年3月23日 , 自动驾驶卡车企业图森递交了IPO申请;本月7日 , 其进一步确定了股票发行价格区间和发售数量 。
此次上市 , 图森准备发行3,378万股ADS , 其中包含公司发行的2,702万股和现有股东新浪出售的675万股 。 图森已确定的发行价区间为35美元到39美元 。 按此前披露 , 图森希望能募集8~10亿美元 。 如果顺利上市 , 图森的整体估值约为50~70亿美元 。
有分析师认为 , 图森很可能能多出售10亿美元的股票 , “因为投资人有胃口” 。 自动驾驶赛道当下融资火热 。 据“甲子光年”此前的独家消息 , 自动驾驶公司希迪智驾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两次融资 , 最新一轮融资也远超计划 。 希迪智驾只是整个赛道的一个缩影 , 仅在2021的前两个月 , 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已有24起 , 披露投融资总金额为176.4亿元 。
随着图森上市 , 纳斯达克也将迎来全球第一家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 。 自动驾驶与股市的亲密接触拉开序幕 。 在上市这场竞逐赛中 , 图森抢跑成功 。
“甲子光年”拆解了图森的招股书 , 来看看这是家什么样的企业:
无人驾驶赛道火热 , 此时是登陆二级市场的好时候 , 图森抢跑成功;
抢占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 , 图森是要为后续业务开展准备粮草 。 按其计划 , 到2024年图森要在整个美国大陆扩展其自主货运网络(AFN);
上市募集的资金用途 , 图森目前的计划中没有研发和产品投入;
相比乘用赛道 , 无人驾驶货车市场似乎是片蓝海 。 但技术落地、商业化才起步 , 马拉松才开跑;
图森仍在亏损 , 目前没有盈利计划;
图森最大的外部股东是新浪的关联公司Sun Dream Inc. 。 这家老牌互联网公司怎么投出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耐人寻味 。
1.图森是谁?
图森是一个无人驾驶卡车品牌 。 它成立于2015年9月 , 想要通过人工智能为全球物流运输业赋能 。
这家公司宣称 , 其愿景是彻底变革约4万亿美元全球卡车运输市场 。 咨询机构Armstrong & Assocates的报告称 , 其中美国总货运市场年收入为1亿美元 , 卡车货运又占80% 。 美国是图森目前的主要市场 。
为实现这个目的 , 图森开发了针对半卡车的技术 , 即计算机视觉为主的可商用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高速场景及港内集装箱卡车的无人驾驶运输解决方案 , 加上自动驾驶货运网络(AFN) , 图森相信将使长途卡车运输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环保 。
所谓L4级无人驾驶(High Automation) , 是指车辆在行车电脑的控制下能自动规划行驶路线、躲避交通拥堵路段等 , 车主可以不介入操作 。
2020年 , 图森收入184万美元;2018年这个数字为9000美元 。 实际上自动驾驶的同类公司近期都迎来了好日子 , 除了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接受度普遍提高 , 还有疫情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接触 。
现在的“图森未来有限公司” , 前身是“北京图森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2017年时公司更名为“图森未来” , 业务也从提供技术服务转向自动驾驶 。 当时 , 创始人陈墨看上了火热的自动驾驶 。 陈墨标榜自己是“一名实用主义者” , 会选择离钱最近的道路 。
这也是陈墨的第五次创业 。 在创立图森之前 , 陈墨先后参与运营了三家公司 , 分别是苍穹广告(一家楼宇广告平台)、深蓝兄弟(页游棋牌平台)和车国网(汽车O2O交易平台) 。 只不过 , 创业除了要抢先机 , 还需要一点运气 。 前三次创业先后中道崩殂 , 直到有了图森 。
图森的技术底色则来源于另一位创始成员、CTO侯晓迪 , 后者是加州理工计算与神经系统的博士 , 创立了基于频域的视觉注意机制理论 , 被媒体称为是“校园黑客”的原型 。
2.为什么选了卡车?
自动驾驶可以被分为乘用领域和商用领域 。 图森选择的半卡属于无人驾驶的商用领域 。 国内分析人士常把图森、智加、小马智行看作是无人货运市场的“新势力三宝” 。
乘用车的市场空间远远大于商用车 。 陈墨就曾对媒体表示 , 他们(乘用车)的市场是我们的将近10倍 。 这造成了乘用领域的赛道更拥挤 。 一位自动驾驶行业的创业者告诉“甲子光年” , 此前从谷歌、百度自动驾驶方向出来的创业者都会优先选乘用车项目 。 比如文远知行(原景驰科技)创始人王劲、小马智行创始人楼天城都选择了乘用领域 。
但乘用车因为与人直接相关 , 安全问题成了一道较高的门槛 , 导致其落地和商业化难度更高 。 曾在2018年发力乘用车领域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 有不少没能撑到今天 。
相对而言 , 商用领域其实更好落地 。 Google无人车的开创者、Aurora创始人克里斯·厄姆森曾经这样解释:如果你的自动驾驶后座上是个人 , 那顾虑会很多 。 如果后面就是一卷卫生纸 , 那实现起来难度就会小得多 。
同时 , 仅无人驾驶货车市场而言 , 其实市场空间不小 。 麦肯锡的数据给出了佐证:通过利用无人驾驶货车系统 , 美国卡车运输业的整体运营成本将下降约45% , 可节省约850亿至1250亿美元 。 在中国 , 情况也如出一辙 。 图森在自己官网的招聘栏目中 , 将自己的事业描述为“一个价值8000亿美元的产业” 。
无人卡车货运市场竞争者相对较少 。 Guidehouse Insights首席研究分析师、《福布斯》资深撰稿人萨姆·阿伯萨米德(Sam Abuelsamid)评价图森时就曾说过:在AV(自动驾驶)卡车行业 , 他们即使不是领导者 , 也肯定是领导者之一 。
这是一个相当小的群体 。 为避开乘用车的激烈竞争 , 也有自动驾驶企业转向卡车货运的 。 2019年4月起 , 小马智行也开始发力卡车货运市场 , 此前其专注的是乘用车市场 。
3.拿什么吸引投资人?
在资本市场的进程中 , 图森抢先了一步 。 智加科技是图森的直接竞争对手 , 此前彭博社就报道过智加想在2021年初以SPAC方式上市的消息 , 不过迄今没有新的进展 。
“抢先”也很有陈默的风格 。 此前其与陕汽董事长袁宏明通电话时就曾说过:要是别人先做起来了 , 您慢一步 , 市场不就被占光了?
抢跑成功的图森 , 靠什么吸引二级市场投资人?变革卡车市场并不那么性感 , 无人驾驶也不是耳熟能详的事情 。
图森打出来的一张牌 , 是高增长 。 2020年它拿到了5700多个意向预订单 , 财务收入同比增长160% 。 不过 , 这是因为基数比较小 , 即使2020年全年 , 图森的总收入也不过184.3万美元 。
未来的可能增长是图森给出的更大诱惑 。 2020年 , 图森启动了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货运网络(AFN) , 这是其商业化的基础 。 它在招股书中这么说:预计到2024年 , 我们将绘制整个4.6万英里的美国州际公路系统 。
也就是说 , 3年后其AFN的路线将是今天的16倍 , 到时候美国48个州的主要运输路线上都可以看到L4自主半卡车 。 但前提是 , 这个计划要顺利达成 。
【|拆解图森:6个问题了解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如果从募资资金的用途看 , 还很难判断图森将如何推动它的上述规划 。 按招股书披露 , 图森将IPO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三方面:提高财务灵活性以及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 并希望将此次发行的净收益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
自动驾驶公司的融资用途 , 常见的资金去向为扩建团队、产品推广和助力研发 。 比如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最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主要用于产品战略 , 将其产品“飞轮”推往更远的地方;智加科技今年2月的融资将放在强化合作上 , 主要用于构建完善的销售和支持网络;自动驾驶送货公司Nuro去年11月的融资将用于扩大团队和制造规模 。 图森显然没有选择这条常规路线 。
4.商业化能力怎么样?
在招股书中 , 图森说自己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高速公路和地面街道上实现L4级别卡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 。
但“甲子光年”发现 , 如果不限定“高速公路”、“地面街道”和“卡车” , 说自己实现了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还有很多家 , 每家都有各自的场景 。 比如小马智行去年11月就展示了L4级自动驾驶重卡软硬件系统 。
此外 , 图森在招股书中强调的优势还包括:2.8万英里(约合450.6万公里)的路测公里数、和处于tier 1的零部件供应商(其中包括Schneider Nationa , U.S.Xpress和Werner Enterprises等主要运营商)以及半卡车原始设备制造商Navistar和TRATON合作 , 共同打造自动驾驶的货运生态等等 。
对此 , 并不是没有质疑 。 国内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就问:既然如此 , 为什么图森没给国内的公司提供服务呢?“中美的政策环境不一样是一方面 , 自动驾驶还要看线控的技术 , 线控的技术能力够不够是另一方面 。 ”
在当前这个阶段 , 实际上还没有哪一家公司能真正实现商业化 , 行业内的选手比拼的更多是商业化的潜力 。
预订单成了衡量商业化落地的重要指标之一 。 图森招股书中的一大亮点是 , 其在4个月内获得了5700多个意向预订单 。 但与图森一样 , 智加也拿到预订单 , 按照最新消息 , PlusDrive(智加科技商用车自动驾驶系统)已获得超过10,000台可供大型车队及重卡主机厂部署的预定单 。 智加的交付时间定在了2021年 。
车企们都在拼命奔跑 , 试图抢占先机 。 按照去年11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给出的自动驾驶车型量产时间表 , 是在2030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应用 。 也就是说 , 实现L4的官方计划大约还有10年 。
即使车企研发出了具备L4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 , 目前世界各国对L4以上级别的责任分配规则仍还在探索中 。 这也是商业化需要迈过的一道坎儿 。
5.盈利还没有时间表
不仅图森 , 自动驾驶整个行业的马拉松也才迈出第一步 。 表现在盈利上 , 图森在招股书中的表述是:还没有计划 。
像大部分科技公司一样 , 图森仍处于亏损状态 。 据图森招股书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 图森5年共计亏损4.052亿美元(约为人民币26.4亿) , 仅2020年全年就亏损了1.779亿美元(约为人民币11.6亿) 。 从2018年到2020年 , 图森每年的净亏损额度都是上一年的两倍左右 。
亏损极有可能还将持续 。 陈默曾说过 , 要实现无人驾驶卡车货运赚钱 , 大概需要10亿美元 。
AFN生态系统目前仍处于开发和商业化早期的阶段 , 要想实现盈利还有一段路要走 。 2020年 , 图森全年营收的暴增与那5700多个未交付的预订单紧密相关 , 但这些订单中大约75%是由运营商用卡车车队的客户提出的 , 离着真正市场化运营还有距离 。
自动驾驶是一个需要不断投入研发、保持创新能力的行业 。 据研究机构PitchBook数据 , 自动驾驶行业里的创业公司平均每月耗掉160万美金(折合1051亿元人民币) 。 文远知行CEO韩旭也曾透露过公司的花钱速度:3年3亿美元 , 5年5亿美元 。
目前 , 图森839名员工中 , 673人都是研发人员 , 占比80% 。 2018至2020年 , 公司的研发支出分别为3227.8万美元、6361.9万美元和1.32亿美元 , 在总支出中的占比都超过七成 , 而且有略微上升的势头 。
随着商业化过程的展开 , 运营成本可能持续增加 , 这可能延后盈利时间 。 在2018至2020年的三年间 , 图森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08.5万美元、81.4万美元、131.3万美元 , 占支出比重较小 。 但真正实现L4卡车量产后 , 营销、市场拓展费用也有可能水涨船高 , 投资人们在计算盈利可能性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
以谷歌旗下的Waymo为例 , 每个月给美国凤凰城1500名乘客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 但这项服务的营收不过区区上万美元 。 这样规模的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但目前每年都要烧掉谷歌10亿美元 。 不过人们的眼光在未来 , 据瑞银(UBS)预测 , 到2030年 , Waymo的营收可能达到1140亿美元 。
图森的未来 , 需要建立在半卡的量产基础上 。 目前 , 图森的半卡测试车还需要配备一位安全员和司机才能上路 。 陈墨曾表示 , 技术上可以去掉安全员是量产的前提 。 只有硬件可靠性达标时 , 才有可能去掉安全员 。 比如 , 在机器供电可以达到4000瓦时 , 机器才可以持续运行、不出现宕机的情况 , 而目前的硬件还无法达到这个水平 。 技术水平不足就无法实现量产 , 没法量产就谈不上商业化 。
6.谁在持有图森?
在IPO之前 , 图森已经累计获得完成10轮融资、累计募资超过6.5亿美元 , 新浪、英伟达、UPS、Navistar、韩国汽车一级供应商万都、大众集团TRATON、鼎晖投资等都是图森的股东 。
按招股书信息 , IPO之前图森未来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陈默持有9%的A类股 , 50%的B类股;联合创始人、CTO侯晓迪持有8.3%的A类股 , 及50%的B类股 。
新浪的关联公司Sun Dream Inc.是图森最大的外部股东 , 持有3,100万股股票 , 占A级股比例约20% 。 新浪CEO曹国伟、CFO张怿都是图森董事 。 在图森A轮到D轮的融资中 , 新浪微创投均参与投资 。
新浪最初投资图森的原因 , 很可能是看重其转型前的产品 , 即在线广告的图像识别技术 , 没想到成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的股东 。
IPO后 , 陈默将持有公司7.6%的A类股 , 及50%的B类股;侯晓迪持有7.1%的A类股 , 及50%的B类股 。 Sun Dream Inc.持股13.1%的A类股 。
此外 , 卡车制造商Navistar International Corp.(NYSE:NAV)也持有图森1020万A类股(6.5%) , 上市之后 , Navistar的持股比例为5.4% 。
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中 , 也不乏知名机构押注图森的 。 此次IPO的认购消息中 , 贝莱德(BlackRock)、富达(Fidelity)和资本世界投资者(Capital World Investors)三家投资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IPO认购 , 平均认购3,378,378股 , 最高一共认购10,135,134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