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华为自动驾驶技术首秀 凭什么让行业惊呼?
_原题是:华为自动驾驶车首次公开试乘:可在城区千公里无干预驾驶 4月15日 , 配备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北汽新能源极狐阿尔法S的HI版车型 , 在上海进行公开试乘 , 这也是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首次公开试乘 。 2021-04-16 23:07来源:澎湃新闻 0 收藏跟踪: 华为汽车澎湃新闻编辑 陈裳 实习生 钟露 视频来源 网络责任编辑:忻勤
_原题是:华为自动驾驶技术首秀 , 凭什么让行业惊呼?
“这款车能够在市区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自动驾驶 , 这比特斯拉的好多了 。 ”
在前日举办的2021年华为分析师大会上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关于智能汽车业务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
新近发布的自动驾驶演示视频 , 却给上面的表态提供有力证据 。 这段汽车媒体“42号车库”发布的内容显示 , 使用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已经可以在城市开放道路中顺畅驾驶 , 面对红绿灯、路口左转、行人两轮车侵入、对向来车、夜间行车等复杂路况 , 都能给出妥当处理 。
在投入大量物力人力 , 耗费近8年研发时间后 , 华为带来了包含联网能力、自动驾驶、动力平台、座舱体验和车云管理在内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 。 在自动驾驶技术展示出与“全球自动驾驶新标杆”口号相匹配的实力后 ,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又可能走向何方?
完全自动驾驶就在眼前
这次的自动驾驶演示车辆 , 基于华为和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打造 , 北汽进行整车生产销售 , 华为提供诸如自动驾驶等智能汽车方案解决 。 受邀请媒体都在华为上海研究所附近的道路进行体验 , 虽有主场作战之嫌 , 但出现的各种路况都有极高不确定性 , 绝非打小抄就能应对 。
演示路线中出现了大量无保护的路口左转环节 , 最魔鬼的是 , 中间还有对向来车+后方出现电动车+前方行人“鬼探头”的可怕情形 , 车辆做出了借道避让并低速通行的决策 , 而这恰好是自动驾驶一直不被看好的地狱级场景 。 这操作 , 连有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看了都要感叹 。
从技术名称上 , 就能看出华为相当有信心 , 和目前主流的辅助驾驶划分界限 , 直接冠以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ADS)名号 。 此前引得媒体争相报道的小鹏NGP , 一直自称“自动驾驶辅助” , 更别提只在美国测试没有进入中国的特斯拉FSD Beta 。
这套技术一旦落地 , 驾乘体验将有质的进步:离开车位驶上公路 , 选择目的地后就能把整个行程托管给车辆 , 它会自动完成导航、行驶、避障等过程 , 而且不区分城市道路或者封闭道路 。 当然 , 你必须得拥有驾照并持续监管车辆 , 但怎么都比只能在高速使用辅助驾驶轻松 。
自动驾驶技术所属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是华为近几年重点投资的一大方向 , 今年更是投资超10亿美金 。 不过华为并非亲自下场造车 , 而是推出面向智能汽车的Huawei Inside(HI)品牌 , 与正在转型的传统车厂合作生产 , 有Intel Inside那味了 。
【界面|华为自动驾驶技术首秀 凭什么让行业惊呼?】在极狐阿尔法S HI版上 , 共使用了三颗激光雷达、六颗毫米波雷达、九颗视觉摄像头 , 挡风玻璃处另有双目+长焦+超广角共四颗摄像头 , 在热火朝天的军备竞赛中依然是相当豪华的存在 。 雷科技从来没想到过 , 定位主流价位段的电动汽车能在自动驾驶技术堆料上如此不留余地 。
即使是造车新势力中自动辅助驾驶技术推进得最为激进的小鹏 , 其最新发布的激光雷达“全球率先量产上车”产品小鹏P5 , 也不过是使用了两颗激光雷达、五颗毫米波雷达 。 现在已有Waymo等激光雷达方案车型上路试运行 , 但成本高企 , 不是进入千家万户的车型用得起的 。
华为这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含AI算力达到400TOPS的芯片 , 也在同时期大幅领先 。 作为对比 , 特斯拉市售车辆的HW 3.0为144TOPS(两颗72TOPS芯片互为备份) , 英伟达计划在2022年上市的Orin芯片为254TOPS , Mobileye计划在2023年上市的EyeQ6只有67TOPS 。
这套技术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面世 , 但现阶段就已经用高传感器规格、高算力和算法研发 , 换来了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能力的惊人表现 。 华为已实现96线激光雷达等部件自研 , 有望降低方案整体成本 , 将来极狐阿尔法S HI版正式销售 , 定价多半也不会比20万出头的低配版贵太多 。
在与20万到30万级别主流中高价位车辆深度整合 , 进入大众出行生活之前 , 看起来已经摸到L4级别水准的华为自动驾驶技术 , 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找到合适解决方法 。
比如车辆路线规划 , 演示车辆行驶路线依赖高精度地图数据 , 优先级高于传感器采集的道路标志线、信号灯、其他车辆行人等信息 。 未来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大面积高精度数据采集 , 提供同样高质量的长期维护和决策策略优化 , 显然将影响到华为自动驾驶能力的泛用性 。
再比如面对复杂路况的预测与决策 。 这番演示能吸引各方关注 , 就在于其表现出了更接近于人类司机的决策路径 , 不过也出现过面对突然出现的行人、跟车路线进行低效决策的情形 。 想要在现行交通法规下达成兼顾安全性、效率的自动驾驶 , 就得为之配备足够强大的判断能力 。
就现阶段放出的演示内容而言 , 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具备保持技术领先的实力 , 与整车厂商合作的商业模式也是推动力之一 。
华为和车企各取所需
在特斯拉的影响下 , 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行动同样轰轰烈烈 , 一大批企业涌现出来而后又大浪淘沙 , 最头部的几家也经历过关乎生死存亡的跌宕起伏 。 如今蔚来、小鹏、理想销量攀升 , 资本市场信心充足 , 似乎重新激活了这片蓝海 , 还吸引到几乎所有传统车企试图参与其中 。
此时远不能和彼时同日而语 , 快速充电、电池容量以及背后的里程焦虑仍被关注 , 但电能驱动本身早就不是市场兴奋点 。 更重要的是 , 从燃油切换到电力等新能源后 , 汽车本身可以有怎样的变化 。 最有价值的当然是智能驾乘体验 , 往前再推一步 , 则是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 。
如何将人类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 始终是科技进步的主要命题 , 汽车自动驾驶也不例外 。 不只是华为 , 百度、Waymo、特斯拉、小鹏等厂商都在投入城市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研发 , 使用场景不再是过去的试验场、高速公路等封闭道路 , 覆盖到更多人的日常驾乘需求 。
但是 , 城市开放道路自动驾驶意味着高研发投入 。 相比目前有不少市售产品实现的固定车位停车和高速公路行驶 , 城市开放道路的道路环境、交通参与者都更加复杂难以预料 , 厂商不得不投入同样大量提升的人力物力 , 去解决可能影响到正常驾驶的潜在问题 。
高昂研发成本暂且不提 , 有没有研发实力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 细数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最大的几个合作伙伴 , 北汽、长安、广汽 , 无一不是有过明星燃油车产品的传统车企 , 在造车这件事上有自己的理解与积累 , 却没有像上面提到过的企业那样 , 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投入和产出 。
车企选择华为技术 , 甚至主动标榜Huawei Inside为其背书 , 毫无疑问是一种技术赋能 。 无需大量增加研发成本 , 在现有产品规划上植入已经得到验证的技术 , 就能带来足够应付市场需求的自动驾驶体验 。 再加上电动平台、座舱体验等 , 简直是在说“我负责智能 , 你只管造车” 。
对华为而言 , 与车企合作将整车设计生产交给后者 , 也分散了进入汽车市场的潜在风险 。 售价动辄五位数六位数的汽车 , 研发成本高还与安全关系重大 , 一旦失败便意味着巨大损失 。 小米宣布进入智能汽车领域时 , 雷军就将十年100亿美元投资 , 以及千亿级现金储备视作最大实力 。
就豪华硬件和惊艳软件算法表现 , 再结合华为商业产品过往定价来看 , 华为自动驾驶使用成本不会很低 。 高端自动驾驶向来都伴随着高售价 , 翻看其他声称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产品 , 其各项配置最完善的顶配版本 , 往往有超越主流价位段的定价 。
合作伙伴受限于产品力天花板 , 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上分得蛋糕 。 要是车辆售价随着技术一同水涨船高 , 光靠“超模”的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支撑而存在综合表现短板 , 产品最终能不能获得相应市场表现 , 或许还要打个问号 。
华为亲自造车还要等多久?
不只是自动导航 , 华为在数年发展中已经构建起了联网能力、动力平台、座舱体验和车云管理共五大智能系统 , 号称是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既然技术储备趋于完善 , 华为真的没可能自己下场 , 打造出一辆亲自设计生产 , 采用自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整车产品吗?
尽管任正非一再表示华为不造车 , 华为也一直口风严实只做T1级别供应商 , 为整车厂商服务不参与直接竞争 。 可华为也曾表态不做手机 , 而在其正式入场短短数年间 , 手机就带动整个消费者业务成为过半营收来源 , 智能汽车难免有“真香时刻” 。
相比借道整车厂商 , 直接制造智能汽车并销售会是最高效的竞争方式 。 华为可以更有效地把控外观设计、驾乘体验、整车组装、渠道建设等环节 , 打造产品力更为突出的智能汽车 。 实际上华为手机业务早就上演过这一幕 , 从运营商市场脱身后 , 智能手机业务获得了惊人的进步 。
更何况 , 华为已经是一家有消费者认可的企业 , 单说中国消费者想要在产品上获得的产品力、技术创新、品牌价值 , 华为都会是更好的标的 。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 , 只要华为表达出了进入汽车市场的态度 , 在市场上获得关注和销量这件事 , 比女追男还要简单 。
与希望快速转型的传统车企合作 , 可能只是华为参与汽车行业的第一阶段 , 并且已经展现出了不可小觑的实力 。 而消费者体验更加优秀 , 综合产品实力大幅提升的下一个阶段 , 相信华为不会让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等太久 。
推荐阅读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爆发|中信证券: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惯性导航刚需爆发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果君|华为Mate X2 典藏版竟逼疯整个摄制组?拯救手滑的神器终于来了(视频)
- 测评|【横评】5年前的老机型测评 苹果华为三星小米魅族一加现在卡吗
- 警告!|华为联想卷入滴滴高管千万受贿案 判决书曝光浪潮曾向其输送720多万
- 娱乐|华为智慧屏迎来“影音娱乐”场景三大升级
- 华为|Insights直播回顾手语服务,助力沟通无障碍
- Huawei|传华为将携手中芯南方在深圳建晶圆厂 已与台积电供应链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