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屏蔽父母——这个操作在“朋友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NEWS
如今 , 微信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 “朋友圈”也成为我们分享生活、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 但我们会因种种原因 , 选择对父母等长辈屏蔽自己的朋友圈 , 使其不可见 。
文章图片
01
事例一
某男生谈了个女朋友 , 在朋友圈秀恩爱忘了屏蔽父母 。
爸妈看到立即刨根问底 , 要求带回家看看 。
男生无奈感慨:“真还没到那一步啊!”
02
事例二
王琪是宁波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 , 她发朋友圈也屏蔽了自己的父母 。 王琪说:“我平时很爱旅游 , 有时会请假出去玩 , 然后在朋友圈晒出美美的旅游照 , 一开始还好 , 父母只是默默地点赞 , 到后来就总拿出以前读高中时说教的那套 , 隔着屏幕都要唠唠叨叨地劝我好好念书 , 别光想着玩 。 这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 他们没有尝试过不同的生活 , 却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循规蹈矩 。 这不是我要的人生 。 ”
03
事例三
王建已经毕业8年了 , 现在一家转椅厂工作 , 因为不想父母看到朋友圈后为自己担心 , 所以他一直屏蔽父母 。 王建说:“之前发了一个带着淡淡忧伤的朋友圈 , 父母看到后 , 他们止不住地猜测 , 看着他们为我操心的样子 , 我觉得很难过 , 毕竟自己也那么大年纪了 。 ”
对于以上情景 , 你是不是似曾相似?很有感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发朋友圈要屏蔽父母吗# , 近日 , 这一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 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
文章图片
当下 , 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已不是什么秘密 。
据腾讯新闻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 , 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
如何认识朋友圈这一展示装置?
又如何重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体系?
不同身份和处境的人们给出了不同见解 。
文章图片
Part 01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四名学生 , 尝试给出自己的思考 。
2018级新闻学本科生张威认为 , 由于年龄、阅历、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 , 父母与孩子显然不处在同一个“部落”当中 , 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朋友圈内容有所误解 。 发送朋友圈时选择屏蔽父母 , 恰恰可以减少误会 , 展示更为优秀的自己 , 也是不让他们过度地担心 , 体现的是孩子笨拙的爱 。 其实代际沟通不能只是通过朋友圈 , 而应该是久别时的一通电话 , 假日里的回家探望 , 或者遇到困难时说的一句“爸妈 , 别担心 , 我能坚持住” 。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洪羽忻认为 , 朋友圈的屏蔽行为是大学生转嫁现实依赖、寻求自我独立的一种替代性方案 。 但能够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人才能更加快速地成长 , 简单地屏蔽与拒绝沟通并不是成熟的处理问题方式 。 如果能与父母在线上或者线下多进行交流与沟通 , 解决他们担心和被关心的需求 , 相较之下 , 需要不定时分享生活的朋友圈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邱家达提出 , 由于子女太少与父母沟通和分享生活 , 父母会格外关注子女朋友圈展现的碎片化信息 。 这样的方式固然不可取 , 但朋友圈屏蔽父母削弱彼此之间的联系 , 让父母感到失落 , 子女也不应为这样的独立自主感到开心 。 子女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会长伴生活 , 自己也应该适时地回应这份关怀;父母也要知道子女在成长 , 会走远 , 手要适时地放开 。 子女粗暴地一“屏”了之 , 父母过多地干涉生活 , 都会让彼此纠缠在代际沟通的深渊 。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罗天恩认为 , 朋友圈里构造的并非是真实的自我 , 而是在舞台面前的、戴着面具的自我 。 子女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角色 , 对于周围朋友而言则意味着另一种角色 , 这是社交媒体制造的“社交面具” 。 处于家庭中角色“面具”与社交中的角色“面具”不尽相同 , 不同角色扮演会产生冲突 。 因此 , 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社交“人设” , 有意进行选择和角色调适 , 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操作” 。 表演本身无所谓对与错 , 一切皆是由社交媒体底层的游戏规则决定的——朋友圈原本就是一场表演 , 只不过父母被推向了“剧场”之外 。
文章图片
Part 02
身处教师岗位的家长 , 又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马老师是一位家长兼退休教师 , 对于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这种情况 , 她说:“最好能够看得到 , 这样可以了解他们的情况 , 如果他屏蔽我了 , 我也会理解 , 因为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 有自己的想法 。 ”
教师王沈杰对于这样的现象关注已久 , 他表示 , 父母无须太过在意 , 屏蔽了朋友圈并不代表屏蔽了亲情 , 而作为成年人的子女 , 也应该扮演好家庭中“孩子”这个角色 , 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 “在一定程度上 , 这种现象也证明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 , 有了独立的思维和人格 , 也想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 这是好事情 。 作为子女来说 , 也应该理解老人的做法 , 毕竟现在社会太复杂、太多变 。 年轻人在学习工作之余也可以多陪伴父母 , 多和父母沟通 , 聊一聊自己的情感生活 , 或者多鼓励父母出去走走看看 , 这种亲情关系也会更加牢固 。 ”
文章图片
Part 03
父母为什么想看孩子的朋友圈?父母为什么进不了孩子的微信朋友圈?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二级研究员杨雄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三个维度的解释 。
对边界感的认识不一样
——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冲突
微信的功能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了分区 , 出现了分圈、分组、分类 。 为什么屏蔽父母?这不代表他们和父母关系不好 , 主要是年轻人主体意识、个人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 。 我带的研究生在朋友圈也屏蔽了我 , 他怕我干涉他的个人生活 , 要保持他个人的隐私 。 很多年轻人屏蔽掉父母怕他们唠叨、担心 , 这其实是怕干预他的生活 ,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
中国传统是长者文化、家族文化、集体生活文化 , 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过密”的关系 。 从父母的内心文化心理结构来看 , 喜欢融合在一起 , 喜欢了解你像了解他自己一样 , 以前也有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讨论 。 父母的观念属于前喻文化 , 年轻人代表的则是后喻文化 , 两种文化就形成了文化冲突 , 这是一种中立的冲突 。 父母想更多了解是一种爱 , 年轻人不希望父母担心也是一种爱 。
我们的社会从高度整合的计划经济社会转变为高度个体化的市场经济社会 , 深度社会转型带来年轻人意识的分化 。 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 后工业化社会 , 高质量发展的社会 , 人们对个人边界、公与私的区分会更加明显 。
父母小心翼翼的关心背后
——独立能力和隐私要求不匹配的冲突
我们以前是多子女家庭 , 一个家庭五六个孩子 , 父母忙工作 , 根本顾不过来 , 我们是在自由状态下野蛮生长起来的 , 每个人的独立性都比较强 , 大家庭生活也没有多少隐私意识 。 少子化以后 , 孩子众星捧月般长大 , 相对来讲 , 独立性不够 , 他有很多事情还需要求助于父母 , 但是个人隐私要求则高多了 , 他的隐私要求超过了独立能力 , 父母不能放心 , 这形成一个矛盾冲突 。
另一方面 , 随着年龄增长 , 孩子越来越忙 , 父母则越来越闲 , 父母有大把的时间投放在孩子身上 , 加上社会信息技术条件 , 即使孩子在国外也恨不得随时视频 , 孩子则没有那么多时间投放到父母这边 , 又形成一个冲突 。
好现象还是小伤心
——过度亲子教育和缺乏子职教育的冲突
父母无须对朋友圈被屏蔽的现象太过在意 , 家庭关系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焦点 , 孩子小时候是一个状态 , 上大学是一个状态 , 成家之后又是一个状态 , 也许屏蔽一阵子他觉得没什么好屏蔽的 , 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
从家庭关系处理的角度来讲 , 可以更有策略地处理问题 。 年轻人屏蔽掉父母没有问题 , 但是屏蔽并没有解决父母担心和关心的问题 。 上大学后是成年人了 , 你怎么做好一个孩子 , 你怎么扮演好你在家庭中“孩子”这个角色?是需要思考的 。
我不支持年轻人的朋友圈向父母开放 , 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 但是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讲 , 真正的成长 , 是要学会关心父母 , 满足他们的需求 , 及时沟通 , 去面对、解决父母的担心和被关心的需求 。
文章图片
你发朋友圈会屏蔽父母吗?
如果是 , 你是因为什么选择屏蔽呢?
如果不是 , 你会有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欢迎来文末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0日第2版、《光明日报》2021年04月13日第15版、央广网、新浪微博热搜话题等 。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包图网 。
本期编辑:庄元 汪颖(实习)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 , 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 , 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
觉得好看 , 点这里!
推荐阅读
- 华为|Insights直播回顾手语服务,助力沟通无障碍
- Note|元旦想买千元机送父母献孝心?这款四款不可错过
- 社交|网友吐槽Tumblr标签屏蔽矫枉过正 只为通过苹果应用商店审核
- 小鱼|这8个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甚至抑郁!父母赶紧收手……
- 沟通|风向已变,两大电商平台放出信号!
- 关键字|IT之家鸿蒙OS原生版 1.80 大更新:通知消息/关键字屏蔽……
- 文件|不想升级最新系统?教你如何一键屏蔽苹果iOS 15更新
- 数字鸿沟|“码上生活”激发城市数字沟通力巨大潜能
- 青少年|网易CC直播张金通:保护未成年人应有真诚、合作、沟通态度
- 公司|当代文体:正在跟相关视频平台就体育赛事视频未来可能应用的新技术方面进行深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