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亿投资擘画未来科学城
4月22日上午 , 以“自主创新育动能 , 园城蝶变开新局”为主题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在东莞举行 。
活动期间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奠基 ,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 , 18位著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科学城顾问 , 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科院系统 , 推动一批高新技术转化落地……以全面启动活动为起点 , 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 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
千亿投资落地
加速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 2020年7月 ,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 这也是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 。
4月22日上午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奠基石正式揭幕亮相 ,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同步启动 。
“东莞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 , 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 , 全力推动创新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介绍 , 目前东莞R&D占比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 高企数量位居全国地市级第二 , 人才总量超过235万人 , 高层次人才达到15.6万人 , 创新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
梁维东提出 , 东莞将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东莞路径” , 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东莞板块” , 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模式” , 全面营造聚集一流创新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的“东莞环境” 。
东莞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更饱满的精神状态 , 坚持举全市之力高水平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 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高品质产业新城 , 为东莞乃至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 , 接下来 , 松山湖科学城将在科研基础、城市配套、民生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力 , 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 其中 , 包括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高校 , 科学岛、未来学校、悦榕庄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项 。 据统计 , 项目预计总投资1172亿元(不含产业投资项目 , 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超千亿元) 。
超千亿投资先后落地 , 将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发展快车道 , 进一步建设大设施、运行大平台、集聚大学者、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 , 成为引领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
携手中科院
创新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 , 同时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 。 实验室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20年度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 。 近期 , 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 , 又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先进激光镀膜设备 , 将国产超导薄膜应用技术推上新台阶 。
“启动三年来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 朋友圈不断开放扩大 , 科研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卓有成效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认为 , 创新、开放、交叉、汇聚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竞争的大势所趋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全面启动 , 给材料实验室注入了强劲发展信心 , 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增添了强大助力 。
东莞在科技创新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 , 离不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 在中科院支持下 , 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在东莞落地 , 32个中科院系统创新团队落地东莞 , 集聚科研人员超千人 , 同时有众多科技成果在东莞实现转移转化 。
为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院属单位的科技合作 , 更好地引进中科院的人才和科技资源 , 东莞特别设立了“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 , 市财政将每年安排5000万元预算 , 每年聚焦2—3个技术领域 , 促进中科院相关领域院属单位与东莞企业的合作 , 开展技术研发攻关、集成应用、工程化示范和产业化推广 。
活动期间 , 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端制造业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测研究及应用”项目;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金属所科研合作的“医用级可降解镁基金属的规模制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共8个创新项目成功集中签约 , 未来将进一步助力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
借智“最强大脑”
构建一流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目前松山湖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 , 拥有双聘院士16名 , 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 , 拥有的国家级人才达68人 。 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 , 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最强智力支撑 。
为高水平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 , 松山湖科学城还聘请一批高层次院士、专家、学者担任松山湖科学城科学顾问 。
首批聘任的18位院士都是在相关学术领域有着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的专家 。 活动期间 ,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先后为11位到场的院士颁发顾问聘任书 。 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高温超导奠基人赵忠贤院士 , 以及李国杰、何镜堂、陈新滋、田刚、陈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鹏、汪卫华、方忠等在国内外声誉卓著的院士 。
此外 , 首批顾问还包括李德仁、方滨兴、高松、金红光、王贻芳、徐涛、邵新宇等知名院士专家 。 未来 , 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顾问将对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 , 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 以“最强大脑”共同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意见及三大规划重磅发布
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4月21日上午 , 东莞召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 ,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 重磅发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功能规划和空间总体规划纲要 。
五个工程支撑??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发布会现场 ,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对《若干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
去年10月 , 东莞市审议通过《若干意见》 , 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 , 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
同时 , 提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点任务 , 可以概括为“五个工程”: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 。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工程为例 , 东莞将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 , 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 , 逐步形成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度和显示度;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 , 有序构建一流实验室体系;加快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进程 , 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等 。
“《若干意见》的出台 , 吹响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冲锋号’ , 为松山湖科学城开启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 ”刘炜说 。
三大规划出炉??
描绘未来科学城的“四梁八柱”
未来 , 松山湖科学城将建成什么样貌?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围绕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空间总体规划纲要 , 从顶层设计、科学专项规划、空间支撑三个方面 , 描绘松山湖科学城的蓝图 。
“我们要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未来城市的示范 。 ”吴敬军表示 。
创新链和产业链 , 是松山湖科学城顶层设计的“鸟之两翼” 。 接下来 , 松山湖科学城将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装置、大平台高端创新资源 , 重点突破材料、信息、生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7大产业 , 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核心引擎 。
在科学功能方面 , 东莞提出构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的实施框架 。
所谓“四梁” , 即“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所谓“八柱” , 即“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8个创新要素 。
在空间规划方面 , 松山湖科学城北接松山湖 , 南靠巍峨山 , 将塑造背山面湖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 。
“未来的松山湖科学城 , 将呈现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貌 。 ”吴敬军说 , 科学城规划“北湖南山 , 一核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 , 以大装置集聚区为核 , 布局大学院所、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莞深科技成果合作“四区” , 实现科教、科研、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
其中 , 在城市中心 , 则规划了北部产业服务中心、中部城市服务中心、南部科学服务中心 。 科学城还优化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公园绿地等民生配套 , 到2035年 , 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 , 80%以上的市民出门300米就能进入公园绿地 。
七大方面集中发力??
一揽子政策激发科创活力
为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 , 今年3月 , 松山湖管委会印发了《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下称《政策意见》) , 提出加强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快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等十大政策意见 。
以此《政策意见》为统领 , 松山湖管委会将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金融、营造创新环境等七大方面集中发力 , 搭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 , 实施一揽子科技政策 , 全面激发科学城的科创活力 。
3800亿金融支撑集中签约??
提升创新创业氛围
自《若干意见》审议通过以来 ,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 目前 , 科学城规划体系基本完善 , 院市合作共建加速推进 , 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 , 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
2020年以来 , 东莞与中科院签署共建科学城战略合作协议;散裂中子源束流功率提前达到设计目标 , 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两项成果分别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粤港澳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在松山湖举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亮点频出 , 硕果累累 。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 , 全面完成建设布局;到2035年 ,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50年 , 科学城全面建成 , 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 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
为实现以上目标 , 接下来 , 松山湖及东莞将从强化资金土地要素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保障三方面 , 全力保障科学城建设 。
【|超千亿投资擘画未来科学城】在要素支撑方面 , 东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用地保障力度 。 值得一提的是 , 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外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承担部分 , 由东莞市财政全额投入 。
此外 , 发布会上 , 松山湖管委会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东莞分行等共10家银行及信托机构共同签署《支持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规划合作协议》 , 综合金融支持额度达3800亿元 , 未来也将为科学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完善城市配套打造人才高地??
未来三年新供应5000套人才房
创新是第一动力 , 人才是第一资源 。 为营造更优更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 松山湖积极完善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 并于发布会当天交接600套人才房钥匙 , 计划年内完成交付 。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 , 近期 , 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共三大示范社区建设 , 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 , 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 , 5年内完成近10000套 。
其中 , 本次首批启动交付钥匙的600套人才房 , 位于南部滨湖未来社区 , 周边拥有中心小学、滨湖万科里等教育资源及商业配套 , 未来学校、悦榕庄酒店加快布局建设中 , 能有效满足高层次人才居住需求 。
目前 , 松山湖累计各类人才近10万名 。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推进 , 这里将散发更强劲的“磁吸效应” , 吸引更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 。 优化城市配套及人才住房体系 , 无疑是松山湖科学城积极打造人才高地 ,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的远见之举 。
撰文:陈启亮 张珊珊
推荐阅读
- 浦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开播,冬奥结束后转入常态化运转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影像|iQOO 9 系列预热:首发三星 GN5 传感器,150° 鱼眼超广角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Insight|太卷了!太不容易了!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IT|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首超100万例 世卫:两大毒株正掀起“疫情海啸”
- Tesla|特斯拉回应“保费暴涨”:平均涨幅约10% 高性能车型不超20%
- 认识论|管理好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 硬件|Intel 11代酷睿4核15瓦超迷你平台 仅有信用卡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