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5G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紧密融合 , 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特别是随着5G技术及农业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深度融合 , 田间地头已开出“5G智慧花朵” 。
近日 , 采访人员来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高新农业园区采访时 , 农业植保无人机正在对试验田进行浇水作业 , 令采访人员好奇的是 , 这里没看到一个无人机飞手 。 原来 , 这里的无人机植保作业大部分是由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5G网联无人机管理运营平台——“中移凌云”无人机平台完成 。
中国移动重庆公司高新区分公司集客中心总监雷治波告诉采访人员 , 该平台依托5G核心网络和大数据能力 , 实现农业植保无人机远程精准自动化操控 , 无人机在预设飞行航线下自主作业 , 大大减少了传统无人机植保作业对飞手作业经验的依赖 。 平台实现集群化、远程化、“一站式”的无人机管控和运营 , 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人力劳动强度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 目前 , 该系统已在全国进行10余次商用 。 “未来 , 还将实现多台无人机并行控制 , 进行大面积的同时作业 。 ”雷治波说 。
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基于5G的智能化农业生产示范与融合应用 , 中国移动重庆公司、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共同打造了重庆首个5G+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 旨在研究展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 , 促进5G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的融合应用 , 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 , 为农业现代化赋能 。
除了5G网联无人机管理运营平台以外 , 中国移动重庆公司还携手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 , 积极探索5G在农机自动驾驶中的实践与应用 。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无人机产品经理蔡为介绍 , 即使是普通农机 , 只要搭载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农机专用智能导航终端 , 通过5G+北斗导航定位系统 , 就能实现作业路线自动规划、高精定位自动驾驶 。
在5G网络加持下 , 普通农机装上了“智慧大脑” , “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 预先生成的作业路径可实时计算偏差数据 , 控制农机自动驾驶作业误差在2.5cm以内;有效指导机手精准作业 , 避免农机重播漏播 , 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作业效率;农机可实时上报定位信息、作业数据、工况数据等 , 同时感知整车运行状态及周边作业环境 , 保证农机安全、稳定运行 。
在重庆农科院“5G+鱼菜共生”大棚 , 采访人员看到 , 这里没有常见栽种在土地里的瓜果蔬菜 , 而是有序排列着一个个养殖池和蔬菜种植槽 。 池中的鱼儿自在地游弋着 , 无土栽培的种植槽里蔬菜也长势茂密 。
【农业|田间地头绽放“智慧花朵”】重庆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智能装备研究室主任郑吉澍告诉采访人员 , 利用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赋能 , 通过布设在鱼池养殖区和叶菜培植区的传感器 , 高效、稳定收集和传输大数据 。 “5G+鱼菜共生”大棚实现了蔬菜和鱼类种养环境的水肥循环、自动控温等 , 形成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种养模式 , 不仅大幅提高了产量 , 还有效节约劳动力 , 是一项创造性探索 。
据悉 , 中国移动智能农机管理技术去年底已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可 , 入选2020年全国智慧农业十大新技术 , 并在今年重庆春耕春播期间逐步得到应用 。 (采访人员刘春 沐阳)
推荐阅读
- 环境研究院|国外科学研究:配上“双眼”,农业无人机看得更精准
- 农业|助力新农人 长城汽车金刚炮亮相极飞科技年度大会
- 公司|专访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农业创新与投资大有可为
- 种业|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联手校企建构智慧农业
- 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团队找到控制鱼刺的基因,吃鱼不挑刺或成现实?
- 协同|中科合肥智慧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项目地下结构封顶
- 技术|多款农业无人机等智慧农业科技产品在广州发布
- 技术|数智乡村白皮书在京发布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 人物|俞敏洪回应业务转型:凭什么新东方不能做农业?
- 罗非鱼|海南冬交会首设现代种业与数字农业展区 种业竞秀“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