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多位院士共话人工智能:真正的突破什么时候会来临?

每经采访人员:王晶 每经编辑:魏官红
当今 ,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 并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 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 关乎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 实现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与生产力的整体提升 。
但当前 , 如何解决我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关键应用难题 , 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技术创新 , 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和国家战略 , 都是仍是待解的难题 。
对此 ,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AIRS)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4月25日至26日首次举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2021”国际研讨会 , 众多中外院士、诺奖得主齐聚线上、线下 , 共同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相关领域技术进行探讨 。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指出 , 当前全球AI发展正由“弱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 。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则表示 , 接下来5年 , 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时候 。
未来五年AI最有可能取得突破
1956年的夏天 , 一场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 , 多年以后被认定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点 。 2016年春天 , 一场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的人机世纪对战 , 把全球推上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高 。 当时 , 仅在中国就有上亿人直接或间接地观看了AlphaGo与李世石的比赛 。 在此之前 , 还有IBM在全球大举推广的基于IBM Watson的认知计算 , 而Watson的前身就是1997年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深蓝” 。
在AI发展的几十年中 , 人们始终对AI存在着永无止境的想象并付诸实践 。 目前 , 人们对AI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特别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基础领域 。
对于过去1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 , 沈向洋认为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在大数据利用方面有着惊人的有效性;二是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三是虽然深度神经网络有巨大进展 , 但通用人工智能的进展缓慢 。
沈向洋预言 , 接下来5年 , “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突破的时候 , 肯定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成果” 。
当前的AI还是“弱人工智能”
虽然人们在AI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 但在高文看来 , 当前的AI都是弱人工智能 。 “现在的AI其实都是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的智能 。 为了能够实现模拟人的智能 , 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模拟 。 比如模拟计算翻译、模拟语言识别、模拟印刷体的文字识别 , 或者模拟识别物体等 , 但这些系统之间不是穿插做的 , 相互之间不交叉的这种方式跟人(思考)的区别太大了” 。
为此 , 高文表示 , 科学研究人员还需继续积累和积淀 , 从而迎接强人工智能的到来 , 即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 , 这样的机器是有知觉和自我意识的 。
与此同时 , 高文还总结了中国当前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优势 。 高文认为 ,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具有四大优势 。 “第一 , 政策优势 。 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别重视 , 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 , 都有很多布局和规划;第二 , 数据优势 。 中国人口众多 , 相应的数据量也非常大;第三 , 应用场景优势 。 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丰富;第四 , 青年人才优势 。 现在不管是在国际上最顶级的人工智能国际会议 , 还是最顶级的国际杂志 , 投稿人、参会人差不多一半是中国年轻人 。 ”
机会总是与挑战并存 。 高文也指出了目前我国AI发展的短板 。 具体来看:“一 , 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差距较大;二 , 在高端器件(芯片、关键部件等)方面基础薄弱;三 , 我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四 , 在高端人才方面 , 我国与其他国际顶尖国家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相比 , 仍然不足 。 ”
存在的诸多短板又该如何解决?高文的想法是 , 通过云脑来建设新一代开源共享创新平台 。 目前基于超大规模AI模型训练和推理能力 , 鹏城云脑大科学装置已经在基础研究、重大应用赋能中发挥作用 。 据高文介绍称 , 鹏城实验室鹏城云脑Ⅱ的运算能力是1024P , 达到了E级AI算力 , 它采用华为Atlas 900 AI集群作为强大的算力底座 , 相当于目前50万台高性能PC机的计算能力 , 在AIPerf世界人工智能算力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
【人工智能|多位院士共话人工智能:真正的突破什么时候会来临?】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