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 , 该所研究员刘健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员周思 , 联合天津大学教授梁骥团队 , 通过单原子催化剂改性碳载体的策略 , 增强载体与其上负载金属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 构筑了钴单原子催化剂掺杂碳载金属钌(Ru)纳米反应器 , 实现了电催化析氢反应中绿氢的高效制备 , 为碳载金属纳米催化剂性能的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
碳载体具有比表面积高、孔结构丰富、稳定性强、导电性好等优势 , 被广泛用于电催化领域 。 然而 , 碳载体的惰性表面导致其与负载的金属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过弱 , 难以有效调控金属纳米粒子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活性 , 抑制团聚的能力也较差 。
针对这些问题 , 研究团队提出利用单原子掺杂调节碳载体π共轭结构以增强其与金属纳米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策略 。 基于此 , 团队利用铁钴镍等金属单原子掺杂含氧石墨烯 , 并以其作为载体负载金属Ru纳米粒子 , 构筑了包含金属单原子、碳基底和Ru纳米粒子的复合纳米反应器 。 理论计算表明 , 金属单原子的修饰可实现含氧石墨烯表面电荷的重新分布 , 使单原子周边碳原子呈缺电子状态 , 显著增强了负载Ru纳米颗粒至碳载体的电子转移能力 。 以电催化析氢反应(HER)为模型 , 研究团队探究了该复合纳米反应器中金属单原子掺杂诱导的Ru纳米颗粒界面电荷重新排布对产氢效能的影响 。
【团队|新型催化体系可实现高效电催化析氢】据介绍 , 该复合纳米反应器催化反应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活性之一 。 该研究不仅开发了高性能析氢电催化剂 , 还揭示了金属单原子、碳载体与负载金属纳米颗粒之间的作用机制 , 实现了不同位点间的远程协同和催化性能优化 , 为基于多重活性位点的纳米反应器设计和构筑提供了新思路 。
推荐阅读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硬件|新型人工突触可用于高度扩展的类脑计算
- 团队|生物技术成茶产业提质“金钥匙”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数字电路|新型人工突触可用于高度扩展的类脑计算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