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为创业企业打造一片创新“试验田”

“机器人稳定性还需要再调试 , 用传感器对行驶姿态进行矫正 。 ”昨日 , 在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四川大学RoboCon川山甲战队副队长张滢悦和队员正在调试并联四足机器人 。 这款机器人是该学生团队自主研发 , 在5月21日举办的2021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仪式上 , 以其独特外形吸引了不少科技爱好者 。
依托高校优势 , 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这里实现就地转化 。 作为四川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 ,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围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建设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 正努力完善优化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 积极打造成为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科技企业聚集区 , 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开放实验室科创资源
供给场地、技术、设备支持
投壶机器人、射箭机器人……四川大学RoboCon川山甲战队的成员正抓紧调试将“出战”7月底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的机器人 , 经过6个月准备 , 分工明确的机器人已初现雏形 , 能根据指令完成一系列操作 。
“战队由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等多学院的40余位学生组成 , 分为机械组、电控组、视觉组和管理组四个部门 。 ”张滢悦已参与过3届大赛 , 以往近一年的比赛筹备期中 , 战队只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设计工作 , 但去年入驻“双创”基地后 , 机器人研发试验有了充足的场地 , 科技园还为他们提供了机床等在内的智能制造尖端设备、技术等支持 , “这类实践工作对我们提高创造力有很大帮助 , 使我们对‘科研’这件事有更多兴趣和探究欲 。 ”
【创业|为创业企业打造一片创新“试验田”】四川大学RoboCon川山甲战队的实验区域位于C-Fablab实验室内 , 是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实验室以“线上+线下”模式供给企业和学生团队展开科研 , 目前已规划“智能制造区”“物联网应用区”“智能工业机器人区” 。
其中 , 智能制造区借鉴了美国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CBA)的FAB-LAB模式 , 其作为开放式创造型车间 , 具备支持大部分产品和工具的硬件条件 , 而物联网应用区则支持搭建独立企业级局域网络实验平台 , 提供开源的硬件接入模块、设备及解决方案 。 在以支持智能制造为核心进行设计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区 , 集机器人视觉平台、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手开发系统为一体 , 为机器人开发研究、工业自动化、物联网信息传输、工业物联网建立起完整的研究应用平台 。
“借助优质设备资源与师资队伍 , 希望科技园成为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推手’ 。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陈丽莉表示 , 今年科技园已在申报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过程中 , 希望公众和中小学生也能体会到C-Fablab实验室科创资源带来的便利 。
1.3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
以企业需求作为孵化服务抓手
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楼至6楼 , 是科技园内孵化型企业“聚集地” 。 成都赢锐科技有限公司自2019年入驻以来 , 依托其人才资源与技术支持 , 已研发出精神可视化微创手术模拟培训设备 。
“设备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医生快速掌握微创手术穿刺技术 , 从医疗体系来看 , 该设备位于此类设备研发前列 。 ”成都赢锐科技有限公司CEO吴卓立介绍 , 设备主要包含两大核心算法 , 即图像还原算法、跟踪和定位算法 , 目前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落地 。 依托科技园平台提供的科研场地与技术支持 , 下一步将致力于研发手术导航系统 , 用系统数字化人体结构 , 协助医生手术 。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 , 吴卓立对在成都创新创业很有信心 , “这是一座张弛有度的城市 , 尤其是双创平台众多 , 人才、资源、市场等机遇叠加 , 这一点在科技园就能感受到 。 ”吴卓立说 , 除了场地 , 园区还发放创新券用以抵扣企业所需的资源服务费用 。 同时 ,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还给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物联网云平台和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需求服务 。
赢锐科技只是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缩影 。 据悉 ,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承担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和运营 , 已形成13000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 , 包含高端人才创业企业孵化区、全球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区、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区和公共创业服务区等空间板块 。
如何让企业需求和平台优势相结合?“企业生产与研发应该是基于市场实际需求 , 而平台则将孵化企业实际需求作为孵化服务面对的市场 , 并创新和统筹内外部激励机制 , 激活孵化服务团队内部活力和第三方等合作机构的服务动力 , 实现市场和机制的两轮驱动 。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王运锋说 。
校地协同共建孵化器
引导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据悉 , 2016年 , 四川大学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 。 在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两年期间 , 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已累计孵化项目120余个 , 转化科技成果40余项 , 获得知识产权160多项 , 已构建集行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 , 形成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 。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正是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五大平台之一 , 基于此 ,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首个向‘双创’转型升级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 ”陈丽莉表示 ,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融合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过程中的转化链、孵化链、产业链、资金链 , 充分挖掘四川大学和兄弟院校各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专家及校友资源 , 为成都“双创”赋能 。
同时 , 还与地方政府共建5000平方米的“四川大学·武侯区协同创新创业孵化器” , 作为校地双方共同在产业功能区建设、新经济培育、创新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密切协作的平台 , 更好地服务武侯区“两区三基地”建设与四川大学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
“依托四川大学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 , 我们持续聚焦高端人才和全球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 , 以及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和公共创业服务 , 助力成都‘双创’ 。 ”陈丽莉说 。
本报采访人员 吴怡霏 实习采访人员 李菲菲 文/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