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自动驾驶狂欢:一月内56亿融资涌入
文章图片
图1/1
作者 / 周菊 胡耀丹
随着更多跨界造车项目的展开 , 作为智能汽车技术核心的自动驾驶正在迎来新一波投资热潮 。 据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统计 , 在近一个月中 , 已有16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获得融资 , 融资总额超过56亿元 。 这些融资密集到什么程度?仅6月以来的第一周 , 就有3家公司相继宣布获得总计超过32亿元的融资 , 其中两家发生在同一天 。 而在5月 , 也出现过同一天有3家企业宣布完成融资的情况 。
6月以来 , 有3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获得的融资金额相对较高 , 达到几亿甚至十几亿元 。 且在其中两家公司的融资中 , 能看到已经宣布造车的小米的身影 。 小米在这么短时间内相继投资纵目科技和禾赛科技 , 显示其欲抓住造车窗口期的急切 。 今年以来 , 伴随着电动化的火热 , 多个“跨界造车”企业进入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之内 。
跨界造车的热潮直接带动自动驾驶企业成抢手投资对象 。 同样的技术方向下 , 谁的技术应用落地周期更短 , 谁就将更有优势分享自动驾驶市场的“第一杯羹” 。 因此 , 自动驾驶技术成为各路新造车势力争抢的第一生产力 , 同样是资本市场笃定未来最有前景的板块 。 作为自动驾驶头部企业 , 小马智行的估值在过去一年中实现快速翻番 , 从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1.8亿元)飙升至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8.8亿元) 。
不过 , 在弥漫着火药味的自动驾驶赛场 , 并不只有头部企业能够获得资本青睐以及大额投资 。 在距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时间的背景下 , 资本开始通过多样化的选择来投资这个“百家争鸣”的市场 , 从激光雷达到无人驾驶小车 , 一些初创公司以及各场景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公司都迎来机遇 。
自动驾驶成抢手概念
与之前芯片科技公司突然“鸿运临门”一样 , 自动驾驶初创科技公司也在近期受到资本市场的特殊青睐 。 6月3日 ,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纵目科技宣布正式完成累计金额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1亿元)D轮融资 , 这包括由日本电装领投的D1轮融资、由同创伟业和高远资本领投的D2轮融资以及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的D3轮融资 。 6月8日 , 3D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宣布完成超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D轮融资 , 领投方包括高瓴、小米、美团 , 其本融资创造激光雷达行业一级市场的单笔融资额新高 。
同样是6月8日 , 嵌入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公司魔视智能宣布已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 本轮融资由博信资本领投 , 融玺投资、劲邦资本、紫峰资本、接力基金、华宇资本跟投 。 魔视智能表示 , 本轮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L3级自动驾驶的产品化 , 深化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
而除了以上三家 , 根据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不完全统计 , 今年5月 , 还有多达13家与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行业相关的公司获得融资 。 在这13家公司中 , 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有10家 , 分别为宏景智驾、文远知行、仙途智能、易咖智车、智驾科技MAXIEYE、环宇智行、飞步科技、蛮酷科技、安智汽车、智行者 。 其中有专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公司 , 也有专注无人驾驶小车研发的公司 。 通过粗略估算 , 这10家公司在5月总共完成了超14亿元融资 。
另外3家为相应供应商以及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相关企业 , 它们也得到了资本青睐 。 5月11日 , 激光雷达感知方案供应商“图达通”宣布完成6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1亿元)的B轮融资;5月25日 , V4级新能源超级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昇科能源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5月25日 , 一站式国际智慧物流在线服务平台“运去哪” , 宣布完成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亿元)D1轮融资 。
自动驾驶的投资热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 主要是因为其被认为是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领域 。 “自动化和电动化天然相关联 , 自去年下半年电动汽车市场开始发力 , 这种好势头还在持续发展中 , 自然而然就带动了电动化的‘孪生兄弟’——自动化和网联化 。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对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表示 。
不过据采访人员观察 , 资本对不同企业的投资金额有着不小差距 , 上述14家企业所获得的融资金额就从数千万元至数亿美元不等 。 可以看出 , 融资数额较高的是该领域的头部企业或者一些已经在为实现商业化做准备的企业 。 其中 , 融资金额最高的是文远知行 , 其融资金额达到数亿美元 。 此外 , 图达通、运去哪、仙途智能、智驾科技等融资金额也超过亿元 。
资料显示 , 在目前的自动驾驶行业之中 , 小马智行、文远智行被认为是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头部企业 。 目前已公开的资料显示 , 在去年2月获得丰田汽车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6亿元)融资后 , 2016年底成立的小马智行估值超过了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1.8亿元) , 而截至今年3月 , 小马智行共计融资超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3亿元) , 投后估值飙升至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8.8亿元) , 也即不到一年半估值已翻番;文远智行融资总额超3.77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24.1亿元) , 获得融资后估值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0.9亿元) 。 而融资金额也较高的“图达通”已有蔚来作为主要客户并有技术搭载于ET7上 , “运去哪”是国际物流数字化领域内首个完成D轮融资且估值达到独角兽级别(1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 。
都是潜在“独角兽”?
密集的融资消息标志着自动驾驶赛道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 , 接下来资本可能将持续抢占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的机会 。 那么除了像小马智行、文远智行这些处于头部的企业 , 什么样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上 , 不同的自动驾驶企业都有自己的方案 , 这些方案没有对错和优劣 , 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 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 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价值 , 受到资本的青睐 。 ”鹿文亮对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表示 , 像仙途智能、智驾科技、飞步科技等 , 能够获得超亿元融资很大程度均是因为在特定的领域比较擅长 。
其中 , 仙途智能主打无人驾驶清洁车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投入近100台自动驾驶车辆 , 集中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和海外发达国家 , 覆盖1吨-18吨所有环卫车型;智驾科技MAXIEYE选择从商用车切入 , 该公司2019年起在商用客车ADAS法规市场市占率超80% , 乘用车上其在今年4月也与合创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以研发L2-L3自动驾驶系统;飞步科技则主打港口自动驾驶技术 , 打造了一套适用于传统码头的智能水平运输方案 , 实现了让港口自动驾驶集卡车队在混线环境下实船作业运营 。
值得注意的是 , 尽管不少企业均表示自己的自动驾驶水平业内领先 , 并陆续推出L4级自动驾驶时间表 , 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技术要实现商业化落地 ,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在去年11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给出的自动驾驶车型量产时间表是:到2025年 , 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L3)的规模化应用;到2030年 , 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技术(L4)的规模化应用 。 即实现L4需要大约10年时间 。
但由于自动驾驶已被认定是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关键 , 该领域仍具备极强的吸金能力 。 据媒体报道 , 滴滴自动驾驶也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 , 融资额超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 , 其中广汽集团投资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亿元) , 包括广汽集团直接投资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亿元) , 广汽资本旗下基金投资1亿美元 。 若这笔融资被收入囊中 , 2019年独立至今 , 滴滴自动驾驶融资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亿元) 。
“新(入局)的企业主要还是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 现在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认可度快速提升 , 主流车企都在布局 , 如果这些自动驾驶企业能够和车企合作 , 增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 ”鹿文亮认为 , 自动驾驶的市场规模很大 , 应用场景较多 , 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做好所有场景 , 因此这个领域未来很可能是百家争鸣的状态 。
【经济观察报|自动驾驶狂欢:一月内56亿融资涌入】梅松林对此也持有与鹿文亮相似的观点 , 他认为 , 目前行业正处在从融资热潮到技术落地的初级阶段 , 而从融资热潮到技术落地、到装载到量产车、再成长为专业市场的头部玩家 , 需要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 “最终每个专业市场的胜者或说剩者应该不多 , 但自动驾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可以分为多个专业市场 , 比如传感器(又进一步分为视觉和雷达等)、算法云计算、高精地图、芯片、通信技术等 , 因此也存在较多的市场机会 。 ”梅松林表示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语境|B站2021个人年度报告发布:你共计看了多少个视频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爆发|中信证券: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惯性导航刚需爆发
- IT|报道称Polestar 4电动SUV将跟保时捷Macan电动版对标
- Disney|光明日报评迪士尼凌晨数千人排队抢购玩偶:道理何在?
- 机器|戴森达人学院 | 戴森HP09空气净化暖风扇测评报告
- 手表|采用美信光学传感器,豪鹏科技电池,GARMIN佳明VENU2手表拆解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