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汽车企业应走国产手机的国际化之路

_原题是:中国汽车企业应走国产手机的国际化之路
日前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在某论坛上表示 , 最新数据显示 , 中国的电动智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 , 汽车产业将有机会趁势而上 , 同时是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 , 今年5月份市场渗透率超过10% , L2级智能驾驶装载率超过15% , 这是中国先发优势的具体体现 。 表现在生产与市场的规模性、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以及领先的技术水平 。
中国传统汽车一直难以逾越日本、德国等汽车强国长期积累的技术与品牌优势 , 但是 , 随着汽车产业出现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与趋势后 , 在这个中国企业自身转型升级与全球技术变革的叠加期 , 中国一些企业抓住了赶超的机会 。
相对而言 , 中国企业没有德国、日本、美国等企业在传统汽车领域巨大的技术积累、资产规模以及行业优势 , 因此 , 在转向新能源汽车时没有太多负担 , 而且中国浓厚的创业氛围也吸引了大量企业家与资本涌入该行业 。 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 , 满足了资本规模性进入该领域后的产能需求 , 与此同时 , 政府持续补贴以及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消费文化 , 市场销售持续增长 , 规模性的用户群体也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数据与应用支撑 , 整个产业具有了良性循环的基础 。
就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此次论坛上所说 , 目前在新能源领域 , 中国品牌在技术层面已全面超越合资车企 。 他认为不管是造型技术 , 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 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 , 已经超越了合资品牌的技术水平 , 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 。
这并非夸张 , 而是事实 。 在技术层面中国拥有了领先优势 , 也具有了全产业链与产业聚集优势 。 比如比亚迪具有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两大颠覆技术 , 华为、百度等智能驾驶系统领先性的技术 , 宁德时代的电池全球占有率 , 以及电机、电控乃至芯片等领域都有全面发展 。
但是 ,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仍不是很牢固 , 尤其是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着外部冲击的安全风险 , 尤其是与电池有关的金属供应还严重依赖进口 , 但最需解决的问题是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
即使中国企业在整体技术方面已经具有领先优势 , 但汽车除了技术、安全、价格等因素外 , 实际上与品牌、文化有很强的关系 。 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 , 从落后到先进有一个发展过程 ,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 , 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部分人群对国产企业品牌的信心 。 这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就可以提供已经品牌高档化的汽车是不同的 。
因此 , 如何化解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偏见 , 增强对国产品牌的信心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这也要求企业在生产高质量的汽车同时 , 必须重视建设售后服务体系 , 及时解决消费者各种问题 。 国产企业不能继续遵循拼价格、拼外型等落后习惯 , 而是要拼技术、拼安全与拼服务 , 三位一体 , 最终形成品牌认可度 。
汽车企业应该走国产手机的国际化之路 ,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手机一样都是新兴产品 , 国外消费者没有像对传统汽车那样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固化了的品牌对比和选择 , 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与服务 , 这为中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大幅降低了门槛 。 因此 , 监管部门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和标准要求国产品牌 , 在国内市场主动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 。
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大幅增加充电站数量 , 同时提高充电设备准入质量标准 , 当前一些城市充电桩故障率与损坏数量较多 , 严重浪费资源 。 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城市停车位 , 新能源汽车有相当大的比例作为家庭第二辆汽车 , 这使得停车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更加紧张 。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汽车企业应走国产手机的国际化之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多 , 市场竞争激烈 , 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技术与质量水平 。 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要靠政府加强安全、技术与售后服务的监管 , 同时大力改善基础设施 , 为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 。 我们需要珍惜国产电动智能汽车的先发优势 , 同时吸取传统汽车市场弱监管的经验教训 , 倒逼国产电动智能汽车走向技术、质量与服务竞争 , 为它们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