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年
中国将再度送航天员重返太空!
今天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宣布 , 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
飞行乘组由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 , 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备份航天员 。
文章图片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于6月17日9时22分发射 ,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 新华社
首次开展较长时间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呈现四大特点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发布会上介绍 ,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 , 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 , 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 , 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 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 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 之后 , 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
这11次任务紧密关联、环环相扣 。 近期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形成组合体在轨运行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后将与核心舱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总体看 ,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主要特点:
一是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 。 改进后的长征二F运载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 。 同时 , 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 , 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
二是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 。 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 , 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
三是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 。 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 , 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 , 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 。
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 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 , 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 上述这些技术的突破与能力的验证 , 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积累宝贵经验 。
三名航天员太空生活“剧透”:将在天上驻留三个月
▽
按计划 , 三名航天员将在天上驻留长达三个月 。 那么 , 由航天科技集团打造的“太空之家”舒适吗?航天员在天上如何生活?
- 就是要大:从“筒子房”到“大平层”
当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 , 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 , 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 , 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 , 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
- 功能分区:确保“私密性”“便利性”

文章图片
▲ 舱内景
- 睡觉自由:醒来“元气满满”
- 喷枪清洁:“包裹式淋浴间”
- wifi覆盖:全屋智能家居
在中国空间站里 , 设计师们给每一个航天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 , 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 , 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不同的舱内灯光 , 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 , 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 。
仅仅就舱内灯光环境和温度环境 , 设计师们就进行了多次体验 , 反复验证和调整 , 尽最大可能让长时间驻留太空的航天员有舒适的生活感受 。
- 天地通话:还能和家人“私聊”
平时 , 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 , 舱内的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站上各个舱段相互通话 , 而且他们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与地面通话 。
- 维护维修:不看错、不误操作
为了让航天员的维修和组装工作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 , 设计师们在“防差错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 , 从标志、颜色、外形等方面对要维修组装的设备、线缆和插头采取了一些措施 , 确保航天员在太空操作时“不看错、不误操作” 。

文章图片
▲ 舱内景
- 地面支持:一模一样的“地面站”

文章图片
在3名航天员中
聂海胜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今年57岁的他 , 将第三次出征太空
【着陆场|明日出征!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在天上如何生活?剧透来了!】▽
根据披露的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简历显示 , 这位1964年9月出生的湖北人拥有博士学位 。
事实上 , 聂海胜今春刚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 , 在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 , 他还身着航天员制服 , 以视频方式与师生分享 。

文章图片
面对同届3400多名毕业生 , 其中包括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293人 , 聂海胜说 , “通过在交大的求学生涯 , 自己实现了从专业型、实践型航天员 , 向研究型、学术型航天员的转变 。 ”

文章图片
他表示 , 未来更加有信心、有底气去迎接祖国交付的任务 , 包括中国空间站建设任务 。 同时 , 聂海胜也勉励今届同学顺应时代需求 , 积极接受祖国挑选 , 始终保持脚踏实地、执着向前的精气神 , “勇敢地站出来 ,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文章图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他的母校上海交大日前发出一条复杂的数学公式——“S2J7T13U+X=∞” , 概括其特色招生培养新模式 。 其中 , 指数最高的T13就代表13个双学位 , 其中6个是今年新增的 。

文章图片
自从2003年杨利伟
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
迄今已有11名航天员
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今天 , 让我们一起回顾
↓

文章图片
内容综合自央视网等更多新闻
编辑:春雨
推荐阅读
- 功能|小米 Watch S1图赏:商务气质新系列,稳步入场不急切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殊荣|蝉联殊荣!数梦工场荣获DAMA2021数据治理三项大奖
- 识别|天津滨海机场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完成建设 行李标签识别成功率可提升至99%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外置|好消息!巨好用的国球汇限定·汇星3耀眼登场,限时送福利!
- 首场|观测条件极佳!新年首场流星雨1月4日登场
- 矩阵|聚焦快递末端痛点 国内首款无人驾驶快递物流车在中通启动应用场景内测
- Disney|光明日报评迪士尼凌晨数千人排队抢购玩偶:道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