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了,快递企业还是那么苦


|2021年了,快递企业还是那么苦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作者/李新笛
来源:资本侦探
2009年 ,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颁布实施 , 顺丰、申通、韵达等民营快递终于“转正” 。 同样是这一年 , 双11诞生 , 消费端需求井喷 。 自此 , 快递行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
12年过去 , 快递已经成为水电煤一般的基础设施 , 顺丰、京东物流、通达系的快递服务已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 但即便如此 , 上述行业龙头的日子也没到好过的时候 。
比如2021年第一季度 , 通达系和顺丰的业绩都遭遇了“强风暴” 。 因为厮杀激烈的价格战 , 通达系仅有中通、圆通和韵达实现盈利 , 而韵达虽然实现了盈利 , 但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0.7% 。 申通和百世则分别亏损了1亿元、6.05亿元 。
此外 , “快递一哥”顺丰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扣非净亏损达到11.3亿 , 为2017年上市以来录得的首次季度亏损 , 这让市场大跌眼镜 。 而今年五月上市的京东物流 , 亏损的情况也尚待改善 。
京东物流、顺丰和通达系 , 各有各的发展路线 , 也各有各的难题未解 , 未来他们将如何突围?一切需要从三者的运行模式说起 。
顺丰:砸钱打破天花板
“快”是顺丰的业务底色 。 行业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快递分两种 , 顺丰和其他” , 这足以印证顺丰在业内的地位 。
一直以来 , 顺丰的时效快递服务在所有营收业务中占比最大 , 这也是顺丰打造行业影响力的标杆业务 。 “顺丰即日”当日20点前送达、“顺丰次晨”次日12点前送达、“顺服标快”平均23小时送达 。
怎么做到“快”?这源于顺丰的直营模式 , 即采取“端到端分拣中转”的模式 , 并把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核心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具体来讲 , 顺丰搭建了“全货机+散行+无人机”的天网体系 , 购买、租赁了几十架全货机 , 并与第三方合作获取稳定的客机腹舱资源 , 确保物资可以高效稳定运输;在地网方面 , 顺丰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地级市和县区级市 , 拥有1.9万个自营网点和近四十万个收派员 。 此外 , 顺丰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智能设备、智慧服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组建“信息网” , 完成智慧物流网络的构建 。
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 , 顺丰向湖北运输大量抗疫物资 , 而之所以能确保社会物流的稳定 , 也正是因为顺丰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核心资源的强掌控力 。
但就是这样的“优等生” , 也会有滑铁卢时刻 。

|2021年了,快递企业还是那么苦
文章图片
图2/4

今年4月 , 顺丰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 , 其扣非净亏损达到11.3亿元 , 而去年同期盈利8.3亿元 。 这样的业绩反转让市场震动 , 而隐忧其实早已埋下 。
2018年开始 , 顺丰出现上市以来利润首次下滑 , 增收却不增利——顺丰在当年虽实现营收909.43亿元 , 同比增长27.6% , 然而其扣非净利润为34.8亿 , 同比减少5.9% 。
究其原因 , 顺丰的业务主力时效快递 , 增长越来越接近天花板 , 其2020年度报告显示 , 时效件业务2020年的营收增速仅为17.4% , 远低于经济件营收高达64%的增速 。 然而 , 顺丰在价格较低的经济件市场占有率仅有10%左右 , 且成本远高于通达系 。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 , 顺丰在2019年推出了针对电商市场的特惠专配业务 , 杀入竞争激烈的电商件红海 , 并于2020年9月开始建设加盟制快递网络“丰网速运” 。
最初 , 顺丰以“填仓”的方式做特惠专配业务 , 即用闲置运力和仓储资源运输特惠专件 , 因此成本尚能控制 。 但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预期 , 为此 , 顺丰不得不租用外部的仓库 , 投入也越来越高 , 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其2021年一季度出人意料的财务数据中 。
虽然目前顺丰已经将特惠专件的价格压到5-8元左右 , 然而快递行业持续的价格战也在削弱顺丰的价格优势 。 对于2021年第一季度的业绩下滑 , 顺丰控股创始人、董事长王卫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 , 二季度顺丰不会再出现亏损 , 但预计全年利润无法回到去年同期水平 。
换言之 , 顺丰已经进入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 增长对应的是新的资本性开支 , 短期来看 , 其利润承压的状况还将持续 。
京东物流:要增长 , 也要扭亏
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的电商平台京东 , 最初的目的是希望顾客在京东商城购物时享受更优质的快递服务 。 彼时的快递行业如一盘散沙 , 京东当时主营的手机、电脑等3C产品价格昂贵 , 经常在运输过程中被偷 , 造成公司损失 , 这让刘强东对市面上的快递公司不满意 , 从而有了自建物流、降本增效的念头 。
重金投入下 , 京东的物流服务不仅成为了行业标杆 , 也为京东电商业务贡献了重要竞争力 , 其优良体验同样来自于“快” 。 不过 , 虽然都是采取直营模式 , 但京东物流的发力方式与顺丰大不相同 。
顺丰的长项在于端到端快递能力 , 京东物流则更重视“仓配” , 其采取“区域仓-前置仓-末端配送”的仓配模式 , 以推动商家将货物直接运入遍布全国各地的仓库 , 省略了“发件到分拣中心”的过程 , 从而提高物流效率 。
简言之 , 京东物流的思路是直接把货放进距离消费者更近的仓 , 以此缩短派件距离、减少搬运次数 , 最终实现快速送达 。

|2021年了,快递企业还是那么苦
文章图片
图3/4

建仓是个大工程 , 这意味着京东物流非常之“重” , 直接导致了京东物流收入虽高但常年亏损的情况 。 2018年 , 京东物流已经连亏12年 , 模式不断遭受市场质疑 。
为了扭转亏损 , 京东物流于2017年被剥离出来 , 并开始调整业务模式 。 2017年 , 京东物流开启对外开放战略 , 逐步承接第三方订单 , 服务对象包括个人、企业、中小商家等 , 其试图以此减少对京东集团的依赖 。 2020年 , 京东物流外部收入占比已从2018年的29.9%提升至46.1% , 完成了“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的转型 。
业务开放之外 , 在人力支出方面 , 京东物流招股书显示其该项支出主要来自于员工福利 。 为此 , 除了在员工薪酬结构上做出调整 , 京东物流也试图通过第三方仓配团队来降低人力成本 , 招股书显示 , 其外包成本的支出占比 , 已从2018年的27.7%上升到了2020年的32.8% 。
通达系:加盟是把双刃剑
和顺丰、京东物流以直营模式确保服务体验的思路不同 , “通达系”打下快递行业的半壁江山 , 靠的是“加盟”这种轻资产模式 。
加盟模式曾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 因为该模式扩张速度快 , 企业能够快速布局全国 。 此外 , 由于投入成本低 , 以加盟模式为核心的快递企业能把价格压得很低 , 这对于客单价较低的电商卖家来说吸引力强大 , 而电商件又占了快递总量的大半江山 。
2013年 , 阿里巴巴联合“通达系”组建菜鸟网络 , 此后 , 在菜鸟网络的协调 , 以及阿里巴巴的入股动作下 , 通达系揽下了阿里系绝大多数电商件 。 目前 , 以加盟方式快速扩张的“通达系”已分得70%以上的市场份额 。
以市占率第一的中通快递为例 , 2020年 , 中通快递的市占率为20.4%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 中通快递揽件/派件网点数量约为3万个 。 市占率第二的韵达快递 , 在全国则拥有3875个加盟商及32624个网点及门店 。

|2021年了,快递企业还是那么苦
文章图片
图4/4

跟直营模式比 , 加盟模式的决胜之道是“量” , 但这种轻资产的运营模式 , 也带来了管理缺失的问题 。
具体而言 , 加盟模式下 , 一单快递从收件到派件 , 总共经过“三道关”:收件端加盟商 , 总部干线 , 派件端加盟商 。 这三道关口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 加盟商只要准备充足的资金即可加盟 。 也就是说 , 快递公司无法直接接触到终端客户 , 因此无法了解收件端和派件端的管理和服务痛点所在 。 因此 , 通达系的服务质量一直备受争议 。
不同于对物流各环节掌控力更强的顺丰和京东物流 , “通达系”的竞争力更多来源于性价比 , 这意味着行业竞争更容易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 。
虽然扩张迅速 , 但对于通达系来说 , 钱一点也不好挣 。 究其原因 , 是“通达系”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 尤其是在新玩家极兔速递入场搅局之后 。 尽管“通达系”做出了反击——禁止加盟商代理极兔的业务 , 但在各家都在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过程中 , 原本已经微薄的单票利润还是进一步被榨干 。
2020年 , “通达系”的单票收入基本为1-3元 , 单票扣非净利不到1元 , 其中中通、圆通和韵达的扣非净利分别为0.27元、0.12元、0.09元 , 百世不仅挣不到钱还要贴钱 , 其2020年单票扣非净亏损为0.21元 。
2021年第一季度 , 快递行业价格战加剧 , “通达系”的单票扣非净利润继续承压 , 圆通、韵达的单票扣非净利分别被压到0.11元、0.05元 , 申通的单票扣非净亏损则是0.04元 。
价格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 这与加盟模式本身的弱管控特点关联密切 。 不过 , 以此断言直营、加盟孰优孰劣并不合适 。 顺丰、京东物流、通达系各有难题 , 其对应出路也各不相同 。
拐点已至 , 各寻出路
顺丰、京东物流和通达系进入拐点 , 而在不同的压力下 , “基因”迥异的企业也提出了差异明显的发展思路 。
在4月份的股东大会上 , 王卫除了对顺丰业绩“暴雷”做出解释 , 还强调了顺丰“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科技服务公司”的发展定位 , 其思路折射的趋势其实是 , 光靠资产和人力投入来实现增长的做法逐渐行不通 , 进一步的降本增效 , 需要向技术要答案 。
京东物流则在招股书中强调其“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商”的定位 , 其“一体化”包含了快递、干线整车和零担运输、最后一公里配送、仓储和其他增值服务(如安装和售后) 。 去年8月 , 京东物流宣布收购跨越速运 , 后者是主营零担的综合速运企业 , 收购背后 , 京东物流向供应链上游延伸、拿下更大增长空间的意图不言而喻 。
拓展新空间的同时 , 顺丰和京东物流也在试图切入加盟制快递市场 。 而另一边 , 以中通为代表的“通达系”则在加强对“收、转、运、派”各环节的掌控 , 减少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 , 此外 , 其也试图走通从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路线 , 加码时效服务、冷链、云仓等能力 。
在快递战场上 , 行业已经过了单纯的“直营-加盟”之争阶段 。 价格战持续的同时 , 各企业纷纷瞄准了快递之外的增长空间 。 行业依然在高速发展 , 但相关企业的日子也仍不容易 。
【|2021年了,快递企业还是那么苦】(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