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纤维|我学者发现猪肉更好吃的“秘密”

近日 ,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猪遗传育种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了针对猪重要经济性状——骨骼肌生长开展研究的相关论文 , 揭示了让猪肉更好吃的“秘密” 。
据介绍 , 骨骼肌占到产肉动物体重约五分之二 , 其主要组成单元是肌纤维 , 分为慢速氧化型(Ⅰ型)、快速氧化型(Ⅱa型)、快速酵解型(Ⅱb型)等4 种 , 肌纤维类型的差异是影响产肉动物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
【肌纤维|我学者发现猪肉更好吃的“秘密”】“一块猪肉的骨骼肌组织用微观形态看是一根根的肌纤维 , 可以理解成几股绳子缠绕在一起形成了骨骼肌 。 不同类型的肌纤维组成比例会影响猪肉的肉质 。 ”该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农大动物科学院副教授金龙说 , 在众多影响猪肉品质的指标中, 以肌纤维类型组成和肌内脂肪含量最为重要 , 而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关联 。
金龙说 , 过去大量研究通常将多种骨骼肌视作同一类组织 , 对于不同部位骨骼肌的遗传和转录调控特性并未有精细深入地探究 。 此次研究利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 , 揭示了3种不同肌纤维亚型在能量代谢和脂质沉积上的差异;进一步完整构建了从头部、前肢、躯干到后肢 , 共47种不同部位骨骼肌的精细转录调控图谱等 , 将为农业动物产肉性状提供重要指导 。
此外 , 以往受研究方法的限制 , 对猪脂肪组织更多是基因二维线性的认识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猪的肉质性状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挖掘 。 此次研究在现有猪参考基因组基础上 , 补充注释了大量调控性转录本;采用高通量染色质空间构象捕获技术重构了猪脂肪组织的三维基因组空间结构 。
“在二维的‘线性’基础上 , 提供了基因调控的三维‘空间’信息 , 相当于你要了解一个地方 , 拿3D图与平面照相比 , 前者肯定更清楚更有参考意义 。 ”金龙说 , 此次研究还为下一步分子育种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为促进猪作为人类生物学和疾病的生物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 李迪 陈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