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微信们开放外链,互联网“圈地”成历史?( 二 )


就以开放外链为例来看 , 微信放开外链是实现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 , 但开放后如何监管 , 对微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过去几年里 , 微信为了保障用户体验和安全 , 对外部链接的管理越来越严格 , 曾于2016年发布“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 , 并在此后多次修订并新增违规信息的范畴 。
“不转不是中国人”、“请好心人转发一下”、“转发后一生平安”等语言夸张、诱导转发及跳转的内容 , 最先遭殃;到后来 , 朋友圈里如微商广告连续发布七八条霸屏朋友圈 , 这类过度营销推广的信息会被折叠;“砍一刀”、“帮我加速吧”等助力、砍价、违规拼团的活动 , 以及H5游戏及测试、谣言欺诈、非法获取和使用用户数据和信息等相关内容 , 也都被微信列为违规信息 。

视点·观察|微信们开放外链,互联网“圈地”成历史?
文章图片

来源/微信安全中心
乃至连腾讯旗下的腾讯新闻出现“打开腾讯新闻 , 阅读原文”这类需要用户跳转或下载第三方APP的内容时 , 相关链接也会被微信屏蔽 。
但在“变平的互联网生态”里 , 想约束违规外链 , 难度会更高 。试想 , 一旦外链这道门槛完全放开 , 用户在获得一部分便利的同时 , 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扰 。
【视点·观察|微信们开放外链,互联网“圈地”成历史?】一些新型的谣言可能会借助微信的传播力量更加剧烈;用来聊天的微信群可能也会被推广链接、活动邀请占领;分享电商平台的内容和活动到微信 , 不再需要发口令 , 可以直接发链接 , 亲戚朋友发来的“砍一刀”要求更不能无视了 。
用户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在信息辨识上 。营销信息可能会在多个平台之间玩出更多花样;一些灰黑产在各平台之间传播 , 诈骗、诱导分享、黄色暴力等不安全外链 , 披上了“微信消息”的外衣 , 更加难以察觉 。
尤其对于中老年用户而言 , 用“假红包”诈骗曾在他们身上屡屡得手 。有报告显示 , 老年人缺乏防范意识 , 更容易点击诈骗短信中的钓鱼网址 , 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卡信息 , 导致资金被盗刷 。当外链放开后 , 辨别能力较弱的中老年用户将面对更多危险信息 。
杜绝电信诈骗是此前微信严格限制外链的原因之一 , 当外链放开后 , 会不会继续有骗子把微信作为营销阵地 , 当用户遇到了诈骗等负面事件 , 互联互通的各大平台会不会出现责任不明确的情况 , 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