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微信们开放外链,互联网“圈地”成历史?( 三 )


拆除平台间的“围墙” , 要一步步来
回到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的初衷 , 是促进竞争 , 以让更多新入者争取到资源和机会 。事实上也是如此 , 参与各方大概率都能从中获益 。
将目光转向海外 , 美国的大型互联网平台也走过激烈的封杀阶段 , 但到2017年以后 , 出于商业利益逐步和解了 。脸书跟推特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封杀对峙 , 亚马逊和谷歌的视频内容都可以在智能硬件设备上播放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袁玮的观点是 , 我国互联网平台正处于美国2010-2016年的打架阶段 , 最终可能也会因为商业利益 , 通过市场或外部调节 , 走向和解 。
但在老大和老二互通的过程中 , “会不会导致对老三和老四腰部和尾部企业产生灭绝性的伤害?如何防止平台互联互通带来的一些新问题?”都需要关注 。
对于前一个问题 , 南开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陈兵认为目前尚无定论 。站在巨头的角度 , 相互开放是能创造出更大的“蛋糕”的 。同时《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陈永伟表示 , 破垄断、促进竞争的效应可能并不明显 。加布里埃尔·尼古拉斯和迈克尔·温伯格在合作的一篇论文中说明了 , 即使一个平台复制了脸书的数据 , 也不能在和脸书的竞争中胜出 。
至于后一个问题 ,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值得重点探讨 。
“互联互通是肯定要做的 , 政府要制定好游戏规则 。”陈兵在一次科技论坛上表示 。陈永伟认为 , 相关部门需要就数据安全、技术安全等问题设立红线 , 规范平台行为的边界;开放外链既需要考虑用户使用体验的影响 , 也需要判断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是否平衡 。
以微信为例 , 陈永伟把互联互通里的“数据可携带”总结为五种情况:用户留下的身份信息、聊天记录等 , 应该是公认可以迁移的;微信根据用户留下的各种信息进行的用户画像和归类等 , 通常不会被纳入可携带的范畴;但用户在微信上的使用时长、点击数量等 , 该如何被定性 , 可能有争议 , 因为这类数据的形成是用户和应用方共同参与的 。
平台开放了 , 用户体验改善了 , 数据共享使用、切换平台方便了 。但用户个人信息在多个平台之间传送 , 意味着隐私泄露风险加大 , 平台数据安全保障难度加大 。比如 , 用户关心的是 , 获取用户信息的伪装红包和测试、电商平台的虚假宣传等 , 骚扰甚至窃取用户信息的外链会不会复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