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指导思想指引下 , 当然也就不难想像 , 为什么在中国古籍中 , 能找到从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王朝灭亡前夕的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每一次哈雷彗星回归记录了吧 。
不仅如此 , 其实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 还有两次哈雷彗星的回归记录呢 。 它们分别是公元前613年(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 , 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文公十四年》)” , 以及公元前467年的“秦厉共公十年 , 彗星见(《史记·六国年表》)” 。
本文图片
图6:《清续文献通考·卷三百六》上记载的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 , 这时候中国已经走到了封建制度崩溃的前一年 。 据《清朝续文献通考》的记录:“四月十八日戌正三刻 , 正西偏南柳宿间彗星出见 , 尾指东南 , 翼宿、名堂之间 , 测得彗星高二十六度 , 正西偏南十二度 。 日渐微 , 至五月三十日不见 。 ”
可见 , 钦天监的官员们也算与时俱进 , 开始采用测角仪器来测量哈雷彗星的高度、方位以及运动轨迹等参数了 。 天文官们还专门呈递了封奏 , 表明哈雷彗星的出现“并不主吉凶等语” 。
相对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而言 , 这当然要算一种进步 。 只可惜这个进步来得太晚了一些 。 此时的世界早已进入现代 , 汽车、飞机、无线电都已经耳熟能详 。 而我们 , 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
英国人哈雷最先预测了哈雷彗星的回归 , 这颗与人类最常相伴的短周期彗星 , 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 我们几千年的持续观测 , 却并没有换来一颗彗星的命名权 , 就好像传了全场的好球 , 却没有完成临门一脚的射门 。
本文图片
图7:1910年德国出版的哈雷彗星回归明信片 , 图片来源:Wikipedia
04
中国古代的哈雷彗星记载都是废纸吗?
好在科学研究并不是一场足球比赛 。 哈雷之所能成功预测这颗彗星的回归 , 也是得益于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以及牛顿的引力定律 , 对自然的探索从来都是需要前赴后继 , 一步一个脚印的 。
实际上 , 由于彗星的轨道运动十分复杂 , 在哈雷之后的很长时间中 , 天文学家想要精确地预测彗星的回归时间并不是十分容易 。
1818年发现的恩克彗星每次回归都比上一次缩短0.11天左右 。 而哈雷彗星的回归时间就更不确定 , 在之前的29次回归中 , 最长的回归周期有79.3年 , 最短的则只有74.4年 , 平均为76.73年 , 最长与最短竟相差五年之久 。 这主要是因为太阳系内木星、土星等大行星的引力会对彗星轨道产生影响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