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用|美颜还是求生?1.2亿年前“神鸟”这样选( 二 )


博物学家很早就在现生鸟类中找到性选择的证据 , 但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提到 , 在古生物学领域 , 从化石中去寻找性选择结果的研究还是少数 。
两种选择的博弈
达尔文在1871年出版的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 , 提出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以外 , 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演化的动力机制 。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 关乎生死问题;而性选择的结果是成功者得到与异性交配的机会 , 得以留下自己的后代 , 关乎有后无后的问题 。
不过 , 此后近一个世纪 , 性选择理论始终没能受到重视 。 以华莱士为代表的演化生物学家质疑生物会单纯为了“美”而选择自己的伴侣 。 于是他们提出 , “美”的背后应该另有“隐情” 。
“从自然选择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利的装饰性特征 , 如果在一个种群当中分布非常广 , 意味着拥有这种特征的物种也许拥有相对更强的竞争力 , 比如更有能力获取食物、筑巢、抚育后代等 。 ”王敏解释 , 高颜值可能也代表着某些高能力 。
比如澳大利亚花亭鸟 , 雄性花亭鸟有搭建亭状建筑 , 并用花瓣装饰的习性 , 用于吸引异性 。 亭状建筑虽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 但科学研究发现 , 雄鸟会企图损毁其他雄鸟搭建的凉亭 , 还会窃取其他雄鸟的建材 。 因此 , 雄鸟凉亭的装饰程度 , 也反映出雄鸟对自家凉亭的防御 , 以及窃取竞争者财物的能力 , 这可以反映某些有用的能力 , 比如力量、耐力、秘密行动力 。 事实上 , 花亭鸟构筑凉亭的斗性 , 的确与雄鸟在族群中的优势地位成正比 。
王敏表示 , 科学家把这样一种性选择机制称之为“障碍原理” , 它与自然选择的结果有些雷同 。 而鹓鶵尾羽的结构很有可能是“障碍原理”作用的结果 。
“性选择理论之所以争议不断 ,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性选择的作用与自然选择的作用常常是互相交织、难以区分的 。 ”周忠和告诉《中国科学报》 。
为了进一步研究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动态相互作用对鸟类早期演化的可能影响 , 这项研究还对反鸟类和它的姊妹类群今鸟型类(所有现代鸟类都是从中演化而来)进行了统计分析 , 结果十分有趣 。
虽然反鸟类和今鸟型类在亲缘关系上非常接近 , 但中生代的今鸟型类几乎没有装饰性的尾羽结构 , 受性选择作用出现的长尾羽只在反鸟类中出现 , 这又是什么原因?
研究团队发现 , 在现生鸟类中 , 拥有华丽尾羽的常常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 , 而那些生活在开阔地带的鸟类 , 它们的羽毛则“低调”得多 。 这正好对应了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生态习性 , 反鸟类以树栖为主 , 而早期的今鸟型类就栖息在开阔的湖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