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艺海观澜)

新媒介环境对观众思维方式的影响 , 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 电视剧与之适配的创作探索也将不断演进
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 。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在手机上观看影视作品 。 从电视到手机 , 看起来不过是“屏”的简单切换 , 实际上包含了从家庭空间到个人空间、从按时观看到互动点选等诸多媒介使用行为的变化 。 这些变化也影响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习惯 。 对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变化 , 一般观众可能并不敏感 , 但在电视剧行业内部 , 创作要正视互联网、适应互联网 , 已经成为共识 。
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创作?探讨这个问题 , 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 , 具有重要意义 。
近几年 , 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 。 2019年 , 就有视频网站根据用户观看数据 , 总结出“黄金七分钟 , 关键前三集”的剧集网络传播特点 , 反映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 相较于阖家收看电视剧 , 个人观剧场景下注意力相对集中 , 观众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了 。 近来 , 不少电视剧都在探索适配新审美习惯的叙事节奏 。 曾摘得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的《破冰行动》 , 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 。 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娓娓道来的正叙结构 , 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 , 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 , 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 , 同时在背景交代上刻意留白 , 以提高剧集的情节跨度和悬疑感 。 类似的例子还有《长安十二时辰》 , 通过对盛唐都城的细腻描绘 , 以复杂空间配合多线叙事 , 来加快故事节奏 。 不论时间还是空间 , 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前提下 , 增加剧作内容的信息密度和情节跨度 , 是节奏提速的要义 。
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 。 这种桥段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 。 比如 , 《觉醒年代》中 , 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 , 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 , 与此刻意气风发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 , 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 。 《光荣与梦想》中 , 瞿秋白从容赴死的段落也有类似的情感张力 。 面对敌人的枪口 , 他泰然自若 , 发出了“告别了 , 这世界的一切”的临终独白 , 打动观众的心 。 新媒介环境下 , 电视剧观众不仅追求沉浸感、代入感 , 还追求互动讨论、解读文本的参与感 。 这些精华情节段落 , 往往是观众讨论最多的部分 , 因为它们在传递信息上更高效、快捷 , 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 , 能够为作品打动观众创造契机 。
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 , 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 。 这种惊喜可以来自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 。 《山海情》中 , 在西北特色鲜明的人物群像之外 , 还塑造了一口福建口音的扶贫干部陈金山 , 这个人物形象就生动诠释了“反差”的魅力 。 这种惊喜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 。 《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 , 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 。 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 , 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 , 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 。 这样的人物塑造 , 往往能够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