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社科院报告:老年人数字素养大幅提升 出现“信心溢出”效应

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二维码自由 , 有些却成为“老宅”?为什么子女孝顺夫妻和睦 , 也会导致一些老年人数字能力退化?为什么老年人谨小慎微还是容易被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25日在京发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 , 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 。
报告系统性地展现了后疫情时代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变化 , 老年人逐渐分化成四类群体:自由族、适应族、老宅族、碰壁族 。
“自由族”适应能力强数字素养好 , 不仅实现“二维码自由” , 还能熟练使用网约车、手机导航等操作 。
“适应族”在环境的倒逼机制下 , 掌握了查询健康码等生活出行办事的基本要求 , 保持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
“老宅族”被二维码困住了生活 , 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 自觉地减少外出、避开需要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公共场所 , 居家生活的时间大大的延长 。
“碰壁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健康码 , 却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壁 , 乃至于爆发冲突 。
对比之前的调研 , 报告发现 , 老年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仍是微信 。除了把微信做为通讯工具 , 老年人开始在微信中做出更多尝试 。最显著的变化是 , 他们开始更大胆地使用微信支付 。自2017年起 , 老年群体微信支付金额增长率基本呈直线增长 。以2017年第一季度为基准(100%) , 2021年第二季度增长为5227% 。
此外 , 老年人的信息娱乐能力也大大增强 , 超过九成的被访老年人会上网看视频 , 超过八成的被访老年人会上网看小说和文章 。23.26%的受访老年人会玩手机游戏 , 其中 , 消消乐类最受欢迎 , 61.9%的老年人常玩这类游戏 。而他们的子女 , 95%以上都不反对自己的父母玩游戏 。
不过 , 在信息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 , 也出现了一些“信心溢出”效应 。48.58%的被访老年人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基本科学且可信 , 81.48%的被访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够辨别互联网流传信息的真假 , 但仅有62.34%的被访老年人会利用网站、手机程序APP等工具核实信息真假 。

人物|社科院报告:老年人数字素养大幅提升 出现“信心溢出”效应
文章图片

报告指出 , 情感需求较强的中老年人 , 如果对互联网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 , 缺少警惕 , 受骗概率可能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