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时|《启航:当风起时》:起于90年代的互联网“光辉岁月”( 二 )


只是机遇与风险同在 。 当年巨人的倒下 , 在民营企业纷纷崭露头角 , 民族经济蓬勃向上的时候 , 给无数创业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 而计算机市场上 , 本土品牌在国外品牌的碾压下 , 也失去了曾经的光彩 。
一位退出PC行业的IT老人感慨 , “在充分和完全的市场竞争中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不可能长久维持 , 只有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 , 才能长治久安” 。
这和剧里技术出身的裴庆华及华研创始人谭启章的理念如出一辙:中国需要自己的自主品牌 。 裴庆华的角色 , 相比头脑灵活的萧闯或许稍显固执和木讷 , 可他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认知其实比任何人都要长远 。 从生产出第一台电脑开始 , 到打响一万七千八的价格战 , 华研自己的电脑横空出世 , 一鸣惊人 , 裴庆华的功劳首屈一指 。
当初的计算机市场 , 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真实的价格战比影视剧更加激烈 。
1995年 , 市场上徒留联想、长城、浪潮、紫光等不足十个国产品牌 , 而这仅剩的品牌在国外品牌的围剿下又显得异常单薄 。 经过苦苦支撑 , 渐趋形成了联想、方正、同方“本土三雄”与惠普、康柏、IBM“国外三杰”控制国内电脑市场的局面 。 而后来神舟的出现 , 把在家电市场持续了近十年的价格战模式 , 又转移到电脑市场上 , 一时间 , 战火再次纷飞 。
价格战是我国自主品牌计算机成长为国际品牌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那个国内外产品与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 , 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企业 , 这也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
创新性营销 , 打开创业公司的新路子
90年代初 , 想要卖出一台电脑有多难?
这从当时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可以看出 。 1990年 , 我国人均月收入在168元左右 , 超过300元就算高薪 , 而一台电脑的价格不低于2万 。 就像林益民在剧中反对谭启章电脑普及说法时所说的 , “我一个月工资496 , 这么高端的东西 , 你说它要普及 , 这怎么可能?”
这一想法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大部分人的态度 , 所以我们看到起初华研代理康朴电脑 , 销售的主要客户是企业及进货商 , 尤其是顺应政策、想要进行信息化改革的大型企业 , 更是各大品牌相互争夺的对象 。 然而 , 摩尔定律下的计算机设备 , 更新换代速度之快 , 远超我们想象 , 唯有思维跟上或预见变化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 。
在《启航》中 , 萧闯正是这类人 。 前期的剧情中 , 萧闯初到上海 , 原本也只是想办个热热闹闹的展销会 , 吸引进货商自己上门 , 可是时间临近 , 没有一个电话打来 。 他灵机一动 , 登报纸搞了一个悬念营销 , 一举创下250台电脑的销量 , 为华研的转型开了一个好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