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犟的韭菜救得了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八萬
来源: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6月25日晚 , 每日优鲜正式登陆纳斯达克 , 成功摘下国内“生鲜第一股”的桂冠 。 但这个第一股的名头并没能给它的股价带来加成 , 上市当天每日优鲜遭遇开盘破发:开盘之后跌超18% , 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30% , 最终收盘报9.66美元 , 跌幅超过25% 。 第二个交易日 , 其股价继续下跌超过8%(报收于8.65美元) , 两个交易日股价下跌超过30% 。
如此持续下滑状态 , 每日优鲜的上市之旅显然并不理想 。 同时 , 它在资本市场的开局也给同一赛道、同一天递交招股书的叮咚买菜破了一盆冷水 。
28日 , 叮咚买菜官方表示已将IPO的融资规模大幅削减至此前目标的四分之一左右 。 根据相关文件显示 , 叮咚买菜最新的计划是通过IPO最高筹集9440万美元资金 , 而此前其设置的筹集额度目标是3.57亿美元 。
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原因 , 但无论是对于叮咚买菜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而言 , 看到每日优鲜的“惨状”自然会多一分顾虑 。 这种顾虑 , 实际上也体现在叮咚买菜IPO首日(北京时间6月29日)的一度破发 , 以及第二日连番暴涨(一小时内两次触发临时停牌)之后又显著回落的震荡中 。
一个陈旧的“新鲜”赛道
生鲜领域的上市企业股价表现 , 最终反映出的是这个行业的基本面 。
作为一个并不是很新的“新鲜”赛道 , 同时作为生活必需品以及新世代消费者对环境和品质的着眼点 , 生鲜(到家)这门生意在不断扩大 。 根据此前万联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 , 中国生鲜市场规模庞大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 预计2023年将突破6万亿大关 。
文章图片
图2/5
基于这个巨大的市场前景 , 过去数年我们才会看到生鲜赛道创业者们开拓出来的各种各样商业模式 。 但尴尬的是 , 尽管市场规模巨大 , 商业模式也尝试了很多种 , 但烧钱的特性确始终没有变过 ,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如此 , 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亦如此 。
放眼当下快速迭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 2014年成立的每日优鲜、2017年5月上线的叮咚买菜都已经算不上年轻 。 但身处生鲜赛道的它们 , 想要实现盈利依然是一件遥远的事 。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 , 2018年-2020年 , 每日优鲜每年的营收分别为 35.467 亿元、60.014 亿元、61.304 亿元;同期亏损分别为22.316 亿元、29.094 亿元、16.492 亿元 。 2021年 , 第一季度公司近亏损达到6.1亿元 , 约为去年同期的三倍 , 如果按照这个规模 , 今年公司的亏损大概率会超过去年 。
与其同一天发布招股书的叮咚买菜财务状况和每日优鲜一样“惨烈” 。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 , 2019~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8.734亿元和31.769亿元 。 而今年一季度的净亏损更是高达13.847亿元 , 相比去年同期的2.4亿元 , 净亏损扩大了5.77倍 。
这二者巨额亏损背后的原因 , 是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大消费虽然已经习惯于消费线上化 , 但在买菜这件事儿上 , 依然看重线下体验 。
根据招商证券2019年发布的《菜市场行业深度报告》显示 , 虽然我国的生鲜交易规模不断增长 , 但传统农贸市场也就是菜市场依然以73%的市场规模占据着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 , 超市则以2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 而备受关注的线上电商渠道占比仅仅只有3% 。
除了同一天递交招股书之外 , 先后在美股市场IPO的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 , 还有一个相似点就是 , 与拼多多、美团、滴滴等以社区团购为主的玩家不同 , 这两者都是前置仓模式的忠实簇拥 。
前置仓代表着重资产、高成本、长周期 , 而这些因素正是当下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中投资者最不喜欢的元素 。 2019年 , 阿里巴巴盒马事业群总裁候毅曾表态称 , 从生意模式本身来讲 , 前置仓是个to VC的伪命题 , 不可能盈利 。 当然 , 当时其说出这番话的立场 , 是盒马还没有选择前置仓 。
但后来盒马也曾尝试过一段时间的前置仓模式 , 只是没有坚持多久就放弃了 。 对此 , 侯毅曾解释过其不看好前置仓的理由:其一是流量问题解决不了;其二是行业整体的毛利很低 , 利用价格竞争无法持久;其三就是损耗过高 。
亲自尝试过后的感悟 , 或许更有具参考性 。
文章图片
图3/5
根据每日优鲜的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1年3月31日 , 每日优鲜已在16个城市建立了631个前置仓 。 不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9年时这个数据是已经在20个城市建立了2000个前置仓 。 显然 , 每日优鲜自己也在尽可能地缩减前置仓规模 。 反观叮咚买菜 , 截至2021年一季度 , 其在全国29个城市建立了950多个前置仓 , 其中有21个城市为2020年才刚刚进入的 , 整体步伐略慢于每日优鲜 。
当然 , 作为旁观者 , 站在2021年的今天我们无法确定前置仓是不是to VC的伪命题 , 其在未来是不是长期无法盈利 。 但至少到目前为止 , 行业内两家最头部的前置仓生鲜电商企业 , 依然面临着每个季度巨额的亏损状态 , 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里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希望 。
对此 , 有电商行业专家对懂懂笔记表示:“为什么现在的投资人更看好社区团购而不是每日优鲜那样(前置仓模式)生鲜电商?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 , 前置仓模式下每单的履约费用率始终居高不下 。 对于这种重资产模式而言 , 想要步入健康发展 , 就必须要耐住长时间的亏损且不断投入 , 例如京东物流那样 。 但对于靠外部融资输血的生鲜独角兽们而言 , 想要做到这样长期持续投入显然不太现实 。 ”
这一点在相关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 根据二者的招股书显示 , 叮咚买菜目前的履约费率为39.0% , 每日优鲜2020年的履约费率为25.7% 。 而目前京东物流履约费率一直维持在6%上线 , 考虑到京东物流相较于二者更大的体量 , 这背后的差距不可谓不明显 。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 整个生鲜领域是一个“长期价值”的赛道 , 但这些独角兽们似乎并没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大腿” , 因此马拉松的续航能力也就引发外界的担忧了 。
“孤单”的独角兽要不要抱大腿?
面对生鲜赛道万亿规模的诱惑 , 滴滴、拼多多、美团这三家互联网巨头从去年开始在社区团购领域投入巨资 , 当一个赛道同时涌入三家巨头时 , 价格战自然无法避免 , 而价格战的背后代表着的就是更多玩家的更大规模亏损 。
根据美团Q1的财报显示 , 第一季度美团在到店就酒旅业务和外卖业务分别实现27.5亿元和11.2亿元盈利的基础上 , 整体依然亏损47.7亿元 。 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业务亏损达80.4亿元 , 亏损同比增加489.9% 。 而这个亏损80亿亏损的新业务就是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 。
文章图片
图4/5
另一个巨头滴滴在发布招股书之前 , 就将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独立出去 , 没有纳入招股书的财务数据中 , 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巨额亏损状态 。 如果算上社区团购的亏损 , 滴滴几年内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盈利的 , 毕竟它招股书中所实现的盈利状态 , 也是通过拆分橙心优选 , 然后扩大橙心优选估值获得投资盈利的“财技”实现的 。 所以说滴滴上市之后首份财报是亏损的 , 外界应该不会感到任何意外 。
面对如此巨大的亏损 , 巨头们投资的信心依然坚定 ,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未来生鲜赛道的万亿规模之外 , 对于这些横跨多条赛道的互联网巨头而言 , 社区团购的流量不仅仅只是服务单个业务 , 也是一个巨大的“入口” , 是可以赋能到其他业务并实现单个流量价值最大话的关键 。
在这方面 , 共享单车这个持续大额亏损且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盈利希望的业务 , 就是最好的例证 。
当共享单车大战浪潮消退 , 国内共享单车领域仅存的三家竞争力企业——滴滴的青桔、美团的美团单车、阿里的哈啰 , 其实背后都有巨头的加持 , 所以想靠烧钱战胜对手已经不太现实 。
同时 , 共享单车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盈利周期超长的行业 。 曾在三家之一任职的一位内部管理人士曾对懂懂笔记表示:“电单车业务每年被盗电瓶的价值都超过一亿元 , 这还不算其他的运营成本 。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 , 这块业务几乎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可能 , 未来很有可能像长视频的代表“爱优腾”那样持续亏损下去 。
但即便是这样的状态 , 三家依然愿意花重金不断投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单车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 从其中获取的流量可以很好地赋能其他业务 。 对此 , 一位头部单车企业的内部人士曾向懂懂笔记透露:“单车业务虽然不赚钱 , 但对其他业务的拉动很好 。 ”
文章图片
图5/5
同样 , 社区团购业务可以成为这些巨头们最好的获客渠道 , 并且拉动其他业务的发展 。 同时 , 在获客的同时 , 其背后还有一个万亿规模的生鲜市场 。 所以说 , 巨头们看中的是这块业务的长期价值 。
但同样的事放在那些独立发展的独角兽身上 , 看上去就会变得非常尴尬 。
主营业务长期亏损 , 且短期内看不到太多盈利可能的前提下 , 这些独角兽并不像行业巨头那样拥有宽广的边界 , 可以通过不同业务之间的联动将单个流量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 这种状态下 , 其成本和资金链压力会远远高于那些业务边界极为宽广的互联网巨头 。
对于这种烧钱拼耐性的行业而言 , 生鲜独角兽们未来腾挪的空间并不大 。
结束语
生鲜领域的确是一个面向巨大市场的生意 , 但它同时也是一桩“长期价值投资”的生意 。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 , 作为2015年那一波波生鲜大战的幸存者 , 在社区团购的商业模式成为独角兽 , 对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这样的企业乃至社区团购赛道的兴盛优选而言 , 成为巨头的一部分或许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 毕竟 , 面对一众互联网巨头的“亲儿子” , 在长期投入上独角兽没有太大优势 。
【|倔犟的韭菜救得了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