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捷|你来我往刷存在感,学术研讨会沦为“表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学术研讨会多且主题泛、学者疲于奔会 , 该怎么办?近期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的《学术研讨会为何会沦为“表演”》指出:“所谓‘表演’ , 意味着绩效、活动和演示 。 随着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功能的减退 , 学术研讨会的‘表演’功能在不断增强 。 ”
在澎湃新闻对陈洪捷的专访中 , 他坦陈自己是做高等教育研究的 , 教师、学人 , 学人的行为等 , 都是他在研究中关注的对象 。 他认为 , 文章发出来后 , 根据大家的反馈 , 自己的描述应该比较准确 , 不能说100%准确 , 但呈现了他观察到的现状 。 他感觉大概是10年或者20年以来就存在这类现象了 。 现在这种现象可能有加强的趋势 。
学术界举办研讨会 , 对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有利 , 因为学术探究不止要有人坐冷板凳、啃文献 , 也需要人适当走出书斋、实验室 , 接受其他学者的眼光丈量 , 以及学术共同体的评判质疑 。 同时 , 展开学术争鸣 , 能增加不同学者间的互动 , 推动学术研究迈向更高台阶 。 当学术研讨出现沦为“表演”的趋势 , 变成一年下来某个机构举办多少场会议的统计绩效 , 甚至部分参会者故意放水、“刷存在感” , 那研讨会的学术功能便被不断弱化 。
一场学术研讨会 , 不管规格高低 , 举办方都要投入活动组织资源 , 背后涉及会场、住宿等会务开销 , 工作人员、志愿者要为此奔波准备 。 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学校的办学开支是有限的 , 如果没能被用在刀刃上、流向真正有利教学科研的地方 , 也是一种浪费 。
为抬高研讨会的规格 , 有些主办方会注重出席学者的“咖位” , 有的不惜通过各种关系请知名学者赴会 。 学者碍于请托 , 往往会在研讨会“闪现”或“露面” , 但参与实质研讨不多 。 许多在场青年学者只能“一睹真容” , 却无法聆听受教 。 有些大咖来临 , 在场学者或学生抱着仰视的心 , 结果发现还不如其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有“干货” 。
【陈洪捷|你来我往刷存在感,学术研讨会沦为“表演”?】过多的会议还可能分散学者的科研精力 , 耽搁其学术研究 。 这样浮躁的研讨会风气 , 对真正有志于学术交流的学者是一种困扰和干扰 。 许多学者频繁走场子 , 却很难拿出新锐的科研成果、研究心得 , 要么会场发言内容临时仓促准备 , 要么就是换个PPT , 新瓶装旧酒 。 不乏有学者四处串场拿“出场费” , 在多所院校重复演讲同个主题、同个科研成果 。
正如陈洪捷所说 , 学术研讨会沦为“表演”问题的涉及面很广 , 很复杂 。 从学术制度到学术氛围、价值观念等等都有涉及 。 对此 , 主办方要把控好审批权限 , 必须压减讲排场、论规格、搞“表演”的会议 。 为提升研讨会学术质量 , 要制定好会议规则和议程 , 明确研讨主题 , 找准小切口 , 不要贪全贪大 , 尽量在学术圈内形成品牌口碑 。 至于与会学者 , 不是什么人想来都能来 , 也不是非邀请什么大咖不可 。 标准很简单:一切以学术探索和争鸣为出发点 。 无关不必要的学者 , 不邀请、不接受申请即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