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采集三维数字地图 , 未来乘客也能在站内导航
在展区内 , 还有一套充满科技感的设备同样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 工作人员将它套在身上后 , 按照指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就能将环境信息采集下来 , 转化为数字信息 。 据了解 , 这个是基于北斗技术的站内空间导航定位系统 , 通过它可以采集并绘制地铁车站的三维数字地图 。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三维扫描建模设备 , 通过它可以给地铁站绘制三维数字地图 。 新京报采访人员 裴剑飞 摄
“目前 ,北京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 其中就提到了要打造‘地上地下一张图’ , 地下的重点场景就是我们的地铁站 。 ”李宇杰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北京的绝大多数地铁站都建设完成年代早 , 当时并没有采用数字模型的方式 , 因此需要逆向进行数字建模 , 通过这套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其精度能达到5毫米的等级 。 目前 , 地铁方面已经对6号线呼家楼站 , 1号线四惠站以及首都机场线的全部四个车站进行数据的采集 。
那么采集完这些数据后将有哪些应用的空间?
对此 , 李宇杰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 他表示在日常运营管理和应急处置中 , 车站的三维地图信息很重要 , 它可以准确指引站务人员检查相关设备和拿取应急物资 。
李宇杰向采访人员展示了一张厚度在3毫米左右的白色卡片 , 据了解 , 这就是定位标签 , 站务人员只需要随身携带这样的定位标签 , 其所处的位置就能在车站的三维地图上清晰呈现 , 如果给相关设备和物资也加装了这样的定位标签 , 同样能在三维地图上找得到 , 在综控室和指挥中心内就能实时进行监测 。 “我们的远期规划是各个站都要普及 , 目前 , 首都机场线正在全线加装终端设备 。 未来还在考虑给乘客提供定位服务 , 能够实现0.5米的精度 。 ”
列车:地铁最短运行间隔有望压缩至102秒
未来 , 地铁列车也将更加智能 , 实现智慧运营 ,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列车的最短运行间隔将在各种新设备的辅助下得到进一步缩短 。 “北京地铁已经有10条线路的运行间隔跑进两分钟 , 最短的达到了1分45秒 , 这在国际上来说都是非常领先的 。 ”李宇杰透露 , 下一步北京地铁的最短运行间隔将压缩至102秒 , “地铁的运行间隔是按秒来计算的 , 每快一秒都会给整个路网的效率带来提升 , 难度也更大 。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展区内展示了北京地铁正在试点的下一代地铁的列车控制系统和车厢智能检测系统 。 相比于原先的设备 , 下一代地铁的列车控制系统的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 它在车辆上增加了激光、视觉、雷达等三种传感器 , 可以实时进行检测 , 将实现“车车通信” 。 应用后 , 地铁列车发车间隔还能缩短 , 运行间隔将缩短至102秒 。
推荐阅读
- 年轻人|呼叫全城玩家,魔都首发「表情包地铁」启程,2022蓝不倒!
- 识别|沈阳地铁重大变化!能摘口罩吗?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IT|8号线、14号线将全线贯通 北京地铁?今年开通线路段创纪录
- 平台|数梦工场助力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用数据驱动业务创新
- 列车驾驶室|北京:体验无人驾驶地铁
- 傅跃红|会长寄语
- 示范|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365万公里
- 发射|我国成功发射天绘-4卫星
- 智慧|过马路需取道地铁站怎么办?深圳开发过街码,进出闸机不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