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 作者: [法]贾克·阿达利 , 译者: 宋素凤 / 翁桂堂 , 版本: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当然 , 现象学中赞同声音的“非在场”的观点不乏存在 。 电子音乐先驱皮埃尔·费舍尔就认为 , 声音的非在场其实是件好事 , 它能够减少声音各种外在因素的扰乱 。 不需要考虑声音从哪里来 , 到哪里去 , 而是专心聆听声音本身 。 这相当于给演奏者拉了张帘子 , 只听声音 。 由此声音变得纯粹起来 , 形成“纯粹的声音” 。 这种思路被称为“还原聆听”(reduced listening) 。
如果支持这种思路 , 不妨追问 , “纯粹的声音”真的存在吗?实际上 , 对声音在场性的认同 , 无意间透露出这样一种思路:声音不只是一种物理的声波震动 , 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经验性存在 。 人们对声音的聆听 , 还带有沉淀在声音中的历史的“残余意义”:如果特定的声音传达着特定意识的在场 , 那么“什么样的发声体就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
即使是在非在场时代 , 这种经验也无法被完全打破 。 现在社交网络文字评论区流行的“你的文字怎么可以发语音”便是一例 , 看到什么样的文字 , 便自动能浮想与之相关的声音 。 比如 , 看到“山东菏泽曹县牛皮666”几个字 , 喊麦博主大硕的经典声音便自动呈现脑海 。
音乐领域也不例外 , 优酷的乐队综艺《来自草莓星球的人》 , 第一期播出后就有不少乐迷认为“编曲不行” , 有些人甚至可以说出乐队应当改用什么样的吉他 , 使某段旋律保持在多少赫兹区间 , 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种经验判断完全源于蕴含在声音中的历史性 。 也正如此 , 残余意义的存在 , 让声音发出者想传达的意义与接收者的理解之间 , 永远存在着错位 , 纯粹的声音变得不可能 。
文章图片
喊麦博主大硕 , “山东菏泽曹县牛皮666”
可这也是费舍尔探索电子音乐的原因 。 电子音乐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经验 , 人们完全无法预测声音从什么乐器、人嗓发出 , 也根本无法预测下一个音会是什么 。 电吉他、电子琴 , 这些插电的乐器让耳朵失去了对声音的既有判断 。 1919年俄国人李昂·特雷门发明出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乐器“特雷门琴”时 , 所有人对此大吃一惊:奇怪的外观 , 诡异的音色 , 特殊的演奏方式 , 让人们的经验在此彻底失语 。
而合成器、采样器 , 这些让生活中的一切声音 , 哪怕是“非音乐”声音 , 都可以变成音乐的一部分 。 响指、拍打、白噪音……几乎一切声音都已应用在各种歌曲之中 , 甚至连人声都可以被大幅修改 。 也正是由于经验的颠覆 , 电子音乐一开始被当做“噪音”来对待——《纽约时报》曾评论1953年巴黎电子音乐会 , 人们对种种电子声音感到困惑 , 他们只好将其比作列车进站、倒错带的磁带等嘈杂之声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