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哲学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如何看待历史、撰写历史和理解历史 。 这套《技术史》初版是在20世纪50年代 , 自然其撰写也会与当时人们看待技术的眼光有关 。 但历史的好处在于 , 至少从其中讲述的史料和史实中 , 持新立场的人们也可以看出新东西 。 也许 , 你前面的讲法 , 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吧 。
江晓原:确实如此 。 在将技术视为科学附庸的那种图景里 , 不仅容易忽视技术本身取得的成就 , 更严重的问题是 , 经常将技术的成就算在科学的账上 。 技术和科学 , 谁的成就就应该记在谁的账上 , 为什么要强调要这一点?因为这关乎我们对资源的投入 。
如果技术的成就总是被记在科学的账上 , 科学当然就有理由要求社会做更大的投入 。 如果我们把账算清楚了 , 发现科学那个账上其实成绩只有一点点 , 而技术的功劳簿很厚很厚 , 我们当然就会在技术上投入更多资源 。 而这部《技术史》 , 恰恰就是一本很厚很厚的技术功劳簿 。 它非常适合帮助我们将以前那些糊涂账算算清楚 。
举例来说 , 《技术史》第3卷第21章讨论了世界各大文明的七种历法 , 以及有关的周期问题;第22章讨论了各种类型的天文仪器 。 历法和仪器 , 当然都是技术 , 但是在以往的科学史著作中 , 这两个内容几乎毫无例外总是被放在“天文学”的章节中来讨论 , 而天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科学的冠冕 , 人们也一直在观念中习惯于将历法和天文仪器视为理所当然的“科学成就” 。
严格地说 , 第3卷这两章中的“技术功劳簿”还远不是完备的——因为其中完全没有讨论中国特有的阴阳合历 , 也没有论及中国古代的赤道式天文仪器系统 。 但这点可以理解的瑕疵并不会摧毁这两章的价值 , 因为重要的是 , 作者将以前向来记在科学账上的成就 , 正确地记在了技术的账上 。 类似这样的例子 , 在这部《技术史》中还可以找到不少 。
刘兵:将科学与技术的功劳簿分开 , 这确实是一个挺好的想法 , 阅读这本技术史 , 也确实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 不过 , 摆功只是技术史功能的一部分 , 与“功”相对的 , 自然也可以有“过” , 就“过”来说 , 有时技术更为直接地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 对此 , 虽然也有人强调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 问题出在使用技术的人 , 但这并不能算是让人完全满意的回应 。 因为有些技术确实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向善的目的被搞出来的 , 因而现在国际上才会强调科学技术工作者要进行“负责任的创新” 。
我们应该意识到 , 毕竟此套书成书的年代较早 , 那时 , 像中国古代技术这类非西方传统的技术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关注 , 所以才会出现你所说的“技术功劳簿”还远不完备的情形 。 另外 , 这套书在写法上 , 也主要是内史的倾向 。 随后的学术发展中 , 虽然技术史仍不像科学史那样被更多的人谈论和重视 , 但在对技术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的研究中 , 还是有着大量的新成果、新观点的 。
推荐阅读
- Baidu|李彦宏对话欧阳自远:AI能力应用于中国航天 期待无人车开上月球
- 睡眠|昌骏科技|智能别墅:艺术与科技对话,别墅也可以这样的有气质
- 影像|高端旗舰彼此不服?vivo X70 Pro+实力对话华为P50 Pro
- 人工智能|核桃学员对话诺贝尔奖得主,生动展现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
- 人物|对话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创新是世界新奇有趣的核心
- 用户量|智慧Talk|如何构建智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话松果出行CTO朱蓝天
- 纳税人|对话穆蕴秋、江晓原:科学靠好奇心推动,它的边界在哪里?——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三)
- 首席|对话首位元宇宙首席分析师:激光雷达或成元宇宙核心应用场景
- 邮票|对话数传集团CEO施其明:产品2个月涨4倍,NFT技术求解知识产权证券化难题
- 音视频|高清不卡顿!“天宫课堂”如何实现“天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