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世界冠军之师:看重学生“想做”的能力


项目|世界冠军之师:看重学生“想做”的能力
文章图片

庞春(左)和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胡耿军 。
肖像素描
姓名:庞春 年龄:80后
身份: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移动机器人项目教练
爱好:打篮球、唱歌
技能:培养出首位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
与专职担任教学的普通老师不同 , 在广东省的技工院校内有一批专门培养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选手的教练 , 他们的主舞台不是三尺讲台 , 而是集训基地;他们的教学内容不是课本 , 而是世界级考题 。 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庞春正是其中一员 。 80后的他今年已经是四届世赛的老教练了 , 在移动机器人项目中走过了9年时光 , 培养出了2位世赛奖牌选手 。 他说 , 老师的身份只是领路人 , 他最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想做”的能力 。
一穷二白“起家”
带出首枚世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
2011年 , 中国首次派团参加有着“技能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 , 首战便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 此后 , 全国的技工院校便开始了冲击世赛的准备 。 2012年 , 庞春来到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后 , 就开始担任该校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教练 。
“那时候这个竞赛项目刚刚进入中国 , 真的是一穷二白的状态 , 没有参考先例 , 也没有硬件设备 。 ”庞春回忆道 , 当时的他一筹莫展 , 带着两个学生 , 上网搜集有关“移动机器人”的内容 , 勉强知道设备的样子 , 直到后来参加全国选拔赛在天津培训时 , 才第一次看到竞赛设备的真面目 。
这个略显“潦草”的开端并没有打败庞春 。 此后他带着学生“死磕”技术 , 从硬件设计和组装到代码编程 , 从实用性到观赏性 , 始终坚持最高最严的标准 。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 , 庞春和学生们一路高歌猛进 , 先后拿下了2014年和2016年的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2017年第44届世赛上 , 庞春带着学生梁灶荣夺得该项目铜牌;2019年第45届世赛 , 其学生胡耿军一举夺下金牌 , 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金牌零突破 , 战胜了蝉联五届冠军的韩国队 。
看重学生“想做”的能力
力荐冠军去深造
连续两次从技工院校中培养出世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奖牌选手 , 庞春的专业素养业界公认 。 在挖掘学生潜能方面 , 他有何秘诀?
“老师这个身份往往就是个领路人 , 引领着学生学习 , 在他们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 。 还是那句老话 , ‘师傅领进门 , 修行在个人’ 。 ”庞春说 , 他认为如今技术日新月异 , 老师也不一定跟得上 , 有时候学生在学习新技术方面的领悟能力比老师们还快 , 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