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当“数字”遇上碳中和,将改变什么?( 三 )



能源|当“数字”遇上碳中和,将改变什么?
文章图片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碳中和场景逐渐浮现 , 涉及的不是单个企业 , 而是千千万万企业组成的数字经济产业 。
比如 , 除了智慧交通场景 , 浙大中控目前还在水资源管理、内涝防治等场景进行更多新尝试 。 在杨永耀看来 , 可再生能源、低碳住宅、生态廊道、低碳交通、新能源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 , 数字碳中和都是“蓝海” 。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总经理、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注意到 , “双碳”目标提出后 , 企业、机构和政府做零碳的需求非常强烈 , 而这一旺盛的需求也将带动整个数字碳中和行业的发展 。比如 , 企业需要准确、实时地摸清碳排 , 要设定目标并持续跟踪 , 并购买绿电或绿证完成“零碳闭环”——这一系列技术难点 , 则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 , 从物联网和数字化的领域实现突破 。
数字化的监管与市场化也已经在路上 。 7月16日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 。
回溯过去一个月的表现 ,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注意到 , 从市场层面看 , 企业真正去进行碳交易的动力还不足 , “原因是现在的配额还比较宽松 , 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 , 没有买卖的需求” 。 下一步 , 随着未来政府对碳配额的收紧 , 企业的碳交易需求将被激发 。
“在2060碳中和目标下 , 很多企业都开始规划做碳管理 。 ”孙捷预测 , 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
个人的绿色价值 , 下一个蓝海
“现在国家的碳减排任务主要还是以生产端为主 , 但实际上 , 居民消费侧的碳排放增加非常快 , 已经占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 。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南青在谈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时说 。
在她看来 , 实现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迫在眉睫 , 而实现的方式 , 包括通过数字化方式 , 帮助减少消费端碳排放 , “要从消费端倒逼供给侧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 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路径图” 。 比如 , 在交通领域 , 过去减少碳排放的方式往往聚焦于生产制造领域 , 但消耗的能源相对固定 , 使用阶段甚至废弃阶段同样需要低碳理念的管理和治理 。
蒋南青提到 , 目前我国减碳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生产端 。 接下来 , 碳普惠机制要将普通人纳入低碳体系 , 需要制定建立统一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新标准 , 保证不同参与主体践行相同绿色行为 , 得到相同的减排量和激励措施 , 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绿色生活方式激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