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打破伯格曼法则”的研究其实在之前也有报道 。 2018年5月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就发现 , 城市无脊椎动物的体型正在出现“两极化”发展现象 , 一些动物体型变大 , 另一些动物体型则在变小 。
单看变大的这部分无脊椎动物 , 有蝴蝶、飞蛾、蟋蟀和蚱蜢等 , 它们的迁移能力都比较强 , 基本都会飞或者会跳 。 更大的体型让它们的飞行和跳跃能力更好 , 很容易就能跨越城市里被道路建筑物分割的栖息地觅食 , 从而获得了更好的生存优势 。
本文图片
蝴蝶、飞蛾、蚱蜢等的迁移能力与其体型直接相关 。
|摄影 Lewis Tse Pui Lung
而体型变小的那部分无脊椎动物 , 地蛛、步甲虫、象鼻虫和水蚤等 , 则迁移能力有限 , 很容易被城市建筑物分割 , 此时温度就会起作用让它们变得更小 。
城市化催生动物“新亚种”
从根源上说 , 城市的很多特点使其变相对动物进行了生存选择 。
城市的驱动能源往往不是当前的自然光照 , 而是凝聚千百万年植物光合作用贮存下的化石燃料或核能 , 而物质资源例如水与建材 , 则高度依赖周边环境甚至透过全球化输送 。 城市生态系统属于典型耗散结构 , 其内部的有序需要跟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才能实现 , 研究栖息在这样的生态系统里的生物很难简单套用自然界的观察规律 。
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结构单元分割了城市区域气候 , 固化的路面与玻璃幕墙也有效切割了光照与降水的覆盖面 , 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在城市里会特别小 , 一条马路就可以把公园两侧的物种给分割得老死不相往来 , 适应城市环境对物种生存与迁移能力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
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天敌 。 哺乳动物通常位于食物链靠上的位置 , 在城市里只要人不去吃基本可以活到寿终正寝 , 而城市人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则为他们提供了捕食之外的食物来源 。 《纽约时报》就报道过纽约市有人专门在老鼠聚集地设置摄像头来观察流浪猫 , 结果发现胖的像小猪的纽约老鼠根本就不怕猫 , 而猫对老鼠也没兴趣 , 它们基本做到了井水不犯河水 , 反正垃圾桶里总有食物 , 何必费事互相过不去 。
所以 , 当资源充足时 , 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天敌关系可能在城市里被转化为了与人类的投喂关系 。
垃圾桶里的食物改变了动物的天敌关系 。 |图虫创意
也就是说 , 对于栖息在城市的动物而言 , 如果适应的好不但不会受热岛效应而变小 , 反而会因为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而变大 。 栖息在城市的物种可能已经通过学习或人工选择适应了一部分人类行为了 。 广场的鸽子基本都不怕人、生活在城市景观里的池塘中的鱼因为没有天敌也会越来越肥、北美的浣熊基本都掌握了翻带盖垃圾桶的技能……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
- Tencent|原生微信上架优麒麟软件商店
- Tencent|原生版微信上架统信UOS应用商店: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飞腾|原生版微信登陆统信UOS应用商店,已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软件|员工幸福也是生产力!日企推“AI相亲”福利
- 文章|本科生顶刊发封面文章!“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